林忠正/台灣金融和保險業的金錢遊戲

2023年05月22日 16:26

▲ 過去三年的COVID-19疫情,讓各種實體店面和服務業,都到嚴重的傷害,連財大氣粗的保險業也不例外。(示意圖/業者提供)

●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過去三年台灣經濟受到全球COVID-19疫情的衝擊,各種實體店面和服務業,包括商店、觀光旅遊、飯店住宿、餐飲和小吃、甚至攤販,都到嚴重的傷害,甚至連財大氣粗的保險業也很慘!

保險費在疫情中跌了一大跤!

根據金管會今年二月初發布的統計,12家產險業防疫雙險在一月份又理賠了220.52億元,當月理賠件數還有53.5萬件之多。防疫險讓台灣產險業在2022年產生巨幅虧損達1905億元,創下60年來最慘的慘況。

產險業整體的淨值只剩下614億元,較前一年2021年大減六成之多,並創下金融海嘯後、近14年來新低紀錄。所幸疫情已經逐漸衰退,而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已宣布已決定自2月7日起調整「0+7」,不再強制隔離「5+N」。這項調整將讓確診數字大幅下滑,必然會減少防疫保單的虧損以及淨值的流失。

▲ 根據金管會今年二月初發布的統計,12家產險業防疫雙險在一月份理賠了220.52億元。圖為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圖/記者陳家祥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不少保險業尚未走出警戒線!

以富邦產險為例,防疫保單到今年第一季,富邦累計直接賠款已接近900億元,還不包括再保的近200億元,幸好疫情已近尾聲,否則富邦產險一定會出現危機。雖然目前台灣的防疫賠款下降得很快,但是過去一年防疫保單的業務不只造成富邦產險的巨額虧損,造成稅後淨損近400億元,RBC(資本適足率=「自有資本額」除以「風險資本額」)轉為負的37.26%,遠低於法定的最低標準200%。所以,富邦產險也沒其他選擇,只能儘快大幅度增資。

保險業的另一關鍵指標是「淨值比(淨值/扣除分離帳戶後資產)。如果連續兩個半年期都低於3%或2%,金管會就會積極進行必要的監理動作。2022年保險業受到防疫雙險慘賠,加上美國聯準會強力升息,引發手上債券評價的大跌,讓保險業元氣大傷。

2023年是保險業比賽增資的一年

其實不只富邦產險出現警訊,去年RBC低於200%、或連續兩期淨值比沒有達到3%、一共有七家保險業者,包括新安東京、和泰、中信產、富邦、兆豐等5家產險,以及三商美邦、宏泰等2家壽險。金管會已經要求這七家保險業者必需在半年內增資或提出改善計劃。截至目前,已有6家產險公司申請增資,均獲核准並完成增資,增資金額共計新臺幣1,125億元,其中國泰世紀產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28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80億元。

▲ 增資搶錢的比賽,是今年保險業最熱鬧的工作。(示意圖/業者提供)

今年保險業最熱鬧的工作就是進行增資搶錢的比賽了。200%的RBC或3%淨值比,若不能同時達標,股東就注定今年分不到股利了!不過,保險業的大股東並不愁分不到公司的股利,因為保險業大股東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從公司挖到大錢。

保險業富豪拿手的發財魔術

方法之一就是發行大量利率比較高的次順位公司債,動不動就是數十億到數百億元。由於發行次順位的公司債既可以提高RBC,也可以提高淨值比。保險業的大股東都是家財萬貫的富豪,買這種金融機構發行的高利率次順位債券,最划算了!而且又不會像股票動不動就要申報和公佈,經營權也不會有變動的風險,買賣再多也不必公開揭露,更不會有「關係人」或「內線交易」的交易的風險。

富豪喜愛購買較高利率的次順位債券,例如4%、5%的利率,因為到銀行質借市價的一半錢,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買個一億元自家公司的次順位公司債,然後拿到別家銀行去質借,富豪的信用好,又不是向自家集團借貸的關係人,當然可以拿到最低的質借利率,比如2%上下。中間可以賺到的利差就有2%、3 %之多。

一億元債券可以質借5千萬元,接著再全部拿去買次順位的公司債,然後拿到另一家銀行再去辦質借。如此反覆操作,一億元的本金用槓桿的操作方法,最高可以買到近二億的次順位債券。所有的債券利息收入扣除質借的利息,一定會高於原先一億元的4、5百萬利息收入。這種操作方法就是富豪的發財魔術之一,一般人就辦不到。

富豪們吃大肉 平民撿肉屑吃

▲ 保險業是台灣房地產市場最大的金主。圖為高雄捷運凹子底站旁商業區開案。(圖/記者許宥孺攝)

台灣金融界早就流傳一些傳說:台灣的金融富豪之間,就常常相互幫忙,彼此角色互換,雙方都會賺更多錢。例如,你買我的公司債,我就買你的公司債;你協助我完成債券質借,我也協助你完成債券的質借。因為牽涉不到經營權的爭奪,彼此都願幫忙賺輕鬆的大錢。

保險業大股東還有另外一個賺快錢和大錢方式,就是互相買賣不動產,動輙數十億、百億以上。保險業是台灣房地產市場最大的金主,他們口袋又深,彼此之間熱絡的買賣模式,常是你賣我買,我賣你買,地價就不斷往上炒高。這樣的操作方式,保險業的會計帳面都可以很快的速度增加利潤,又可以提高彼此的資產價值。資本適足率的 RBC和「淨值比」都會好看極了,股利又可以大放送!倒霉的就是我們這些終生房奴!

台灣的高房價 保險業難卸其責

除此之外,買賣過程的仲介費用也是他們富豪間不假外人的外快。相比之下,金融富豪們不論景氣的好壞,都能吃到最大塊的肉,平民百姓大家多只能吃到肉屑而已。只要房地產不泡沫化,這種你丟我撿的不動產換手遊戲,還真是搖錢術。

針對「次順位金融債券」的發行和認購、以及不動產的買賣,金管會應該多花點心血,確保資訊的透明度和買賣的公平性,不要讓少數富豪家族以默契和交情的方式達成聯合壟斷的目的,霸佔了大額金融交易的龐大利益。主管機關也應該特別注意富豪家族之間的各種交易是否真的都合乎常規?是否真的存在合理的市場競爭性?

 

▲ 金管會應該多花點心血,確保資訊的透明度和買賣的公平性。(圖/記者戴瑞瑤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