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去風險」取代脫鉤 美國在中國政策的斷層線

2023年05月24日 23:00

▲ 即將滿百歲的季辛吉,對國際事務有著豐富的參與經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現在這個世界,單邊主義正被兩極化撕裂搞得暈頭轉向。所謂的惡言相向與互不相讓已經無法形容中國和美國現在的處境,在北京,中國堅信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壓制中國。在華府,美國相信中國正在策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新霸權。為了對這個日益增長的敵對情緒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並找到防止引發進一步超級大國衝突的方式,很有意思,《經濟學人》的總編輯Zanny Beddoes和副主編Ed Carr親自出馬採訪了人在曼哈頓市中心,即將在下個禮拜的5月27日年滿100歲的季辛吉,並把美國最新的拜登主義作為了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

確實,放眼全球仍然在世的政治人物中,不容易找到一個對國際事務有著足夠的參與經驗或是曾經被公認對國際情勢瞭若指掌的夠格人物。但季辛吉,作為19世紀的外交學者,加上後來的出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甚至在過去46年陸續擔任過各國領袖的顧問或特使,能夠知道他對全球政經局勢的看法彌足珍貴。季辛吉先生的看法言簡意賅:「中美雙方都確信對方代表著一股戰略危險,全球正在走向大國對抗。」真的是這樣嗎?《經濟學人》同意嗎?

「去風險」取代「脫鉤」

▲ 本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議題聚焦美國在G7上試圖用de-risking(去風險)來取代de-coupling(脫鉤)。(圖/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議題回到了全球地緣政治,聚焦美國在G7上試圖用de-risking(去風險)來取代de-coupling(脫鉤)的政策大轉彎。在米白色的封底前面,《經濟學人》放上了一個塗上美國國徽的消防栓,明顯暗示美國的試圖降低美中劍拔弩張的狀況。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 「HOW SHOULD AMERICA LEAD 美國應該怎麼領導全球?」小字則是 「The Biden doctrine and its flaws 拜登政策和它的缺點。」

《經濟學人》這次是基於來自季辛吉的八天採訪素材,並用緒論第一篇第9頁、第17頁的Briefing專文、美國版塊第一篇第29頁以及第51頁的國際板塊四篇文章解析這次的封面故事。文章一開始提及在20世紀40年代以及50年代初,美國在戰爭的混亂中建立了一個新的全球秩序。這個秩序維持了超級大國之間的和平,並支撐了數十年的全球經濟增長,更讓全球數十億人成功脫貧。 如今,這個固有秩序開始瓦解。 美國國內那個充滿毒素的黨派偏見更是侵蝕了人們對美國政府的信心。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摧毀了人們對美國治理的信心。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倉皇逃離更是讓美國滿口的民主價值充滿諷刺。如今,大多數國家消極抵制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呼籲。中國的崛起更是促使美國政客對地緣政治採取了更加自私、零和的態度。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美國抗中攻勢未停 但試圖軟化強硬力道

▲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呼籲政府應該在社會中發揮更加強而有力的作用,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層面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好不容易送走了川普,但2021年入主白宮的拜登進一步製定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新戰略壓制中國。不過,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最近對拜登的主張進行了一個新的闡述。他將中產階級的繁榮、國防和氣候變遷整個綁在了一起,他否認西方世界的「華盛頓共識」,並呼籲政府應該在社會中發揮更加強而有力的作用,特別是在國家安全這個層面。

這意味著更加強勢的產業政策不會停歇。巨額補貼將持續對半導體和清潔能源投資挹注。出口管制的小院高牆也不會放鬆,敏感科技仍然不可能落入中國手中。但同時間,可以看見美國政府正在試圖軟化強硬言論。他沒有談及與中國經濟的脫鉤,而是提出了「de-risking去風險」這個新的說法。他希望在氣候變遷、非洲債務甚至烏克蘭問題上和中國達成共識。5月10日和11日, Sullivan與中國進行了8個小時的接觸,這是過去幾個月以來雙方高層的第一次接觸。

拜登政策遭批充滿矛盾 恐使美國變得更弱

美國的想法昭然若揭,國家干預和保護主義需要搭配著工業發展,一方面還得幫助中產階級,並為民粹主義降溫。美國與全球安全仍然重要,而且美國不會輕言放棄全球領導地位。也就是說,與中國的關係將以戰略角度來管理。作為防範措施,美國將繼續在軍事力量上投入大量資金,以阻擋中國的可能侵略。

▲ 預期美國將繼續在軍事力量上投入大量資金,以阻擋中國的可能侵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這個新立論行得通嗎? 《經濟學人》認為在經歷了川普時代的混亂之後,拜登對外交開始軟化是值得歡迎的。他很可能在G7峰會上推出以上論點,他說得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必須應對新的挑戰,從中國的脅迫到氣候變化。然而《經濟學人》仍然強調,與1945年後的秩序相比,拜登政策充滿矛盾,它對美國問題的診斷充滿悲觀,他提出的處方只會讓美國變得更弱。

保護主義恐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先從經濟層面看起。 儘管許多人相信美國的經濟實力沒有下降。她仍然擁有全球4%的人口,創造了全球25%的產出,這一比例自1980年以來始終保持不變,中國的經濟規模確實不容易馬上超過美國。雖然拜登強調社會安全網是正確的,但他這種由國家主導卻充滿狹隘的經濟願景最終可能會削弱美國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全球影響力。

中美缺乏貿易協定 美國難將出口管制與貿易合作結合

拜登提出的新說法嘗試穩定與專制集團的關係。在這項任務中,他受到了另外一個缺陷的阻礙:他混淆了政策合理性和所謂的美國優先之間的扭曲。蘇利文希望將出口管制與貿易合作結合起來,將軍備競賽與跨國共識結合起來。但中國領導人認為,這一戰略旨在壓制中國。如果出口管制不繼續擴大,如果川普時代的關稅還沒有到位,如果美國的政客們不爭著在中國問題上互相指責,美國現在想要改弦易轍可能會容易一點。中美之間的缺乏貿易協定讓一切都變得更加困難。就算不談人工智慧,美國和中國連核子軍備控制系統都沒有達成一致:到2035年,中國的核武庫將幾乎增加到現在的四倍。

▲ 拜登提出的新說法,混淆了政策合理性和所謂的美國優先之間的扭曲。(圖/路透)

美國盟友陷兩難 《經濟學人》估德國經濟風險極高

最後一個缺陷則與盟友有關。拜登支持烏克蘭,恢復了北約和亞洲的聯盟關係。然而,美國不可預測的經濟民族主義和不願進入第一線削弱了她的影響力。歐洲擔心補貼競賽,擔心與中國緊張局勢的升級會對其造成更嚴重的損害。《經濟學人》的模型顯示,德國經濟在中國的風險是美國的兩倍。全球規則的衰退正在改變新興經濟體對外交政策採取的交易方式。1945年後的秩序建立在美國的堅定基礎上:那是一個可預測的美國指導原則。如今,大家都心知肚明2024年的美國大選,不但混亂,而且難以預測。

恢復全球秩序 對抗中國專制政權的良方

美國自己必須想通:一個更樂觀、正向思考的論點才符合普世利益。這也是可以讓美國保持強大並開啟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關鍵,也是讓它能夠幫助製定新的全球貿易、氣候、人工智慧等規則的依據,更是讓美國盟友和新盟友可以依賴的保障。恢復全球秩序才是對抗中國領導的專制政權最佳防禦。不幸的是,拜登提出的新政策反駁不了美國衰落的說法,因此也沒有辦法解决美國的有毒政治與其作為自由秩序關鍵角色之間的緊張關係。 除非美國可以重新自信的看待這個世界,否則它將難以繼續領導這個世界。

▲ 恢復全球秩序,才是對抗中國領導的專制政權最佳防禦。(圖/路透)

中美對壘各懷鬼胎 靠現實主義面對前方危險

現在的中美對壘真的可以說各懷鬼胎,中國,當然一貫的高深莫測,不過,美國似乎瀰漫了一種冀望回歸「巴厘島精神」的願望。但華盛頓內部很難取得共識:既要防止中國入侵台灣,保護全球貿易,還得為國家安全留出一定的空間,領導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和新興市場債務危機還得當仁不讓,不過美國確實想在G7以及下個禮拜登場的APEC上放軟態度:諸如什麼「這是競爭而非衝突」、「這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或是「除了小院高欄之外,貿易肯定仍要開放」等等話語一再被美國代表重複。

現在的最大困難就是美國的兩黨對峙、白宮失能以及即將選舉舉世皆知,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就公開表示:現在要辨別……美國對華政策的真實性前所未有的困難。如果硬要找出一個適合而且可以降低誤判風險並安撫盟友的適當人選,我覺得財政部長葉倫倒是比誰都合適,先不論她的政治或金融資歷,除了美國銀行爆雷時她的直言不諱,即使債務上限僵局時,她也是不假辭色,最重要的是她不久就會訪問中國,雙方的可能軟化或許可以寄望於此行。說到底,2023的經濟展望確實不怎麼樣!

▲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被認為是可以降低誤判風險並安撫盟友的適當人選。(圖/路透)

我記得,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和平往往是通過人類的理解或是某個大災難後才得以實現。」因此,全球領導人確實負有重大的責任。他們需要依靠現實主義來面對前方的危險,需要一定的遠見來確保解決方案可以實現,並找到國與國之間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克制自己,避免擦槍走火。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