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台灣太陽光電板引發熱島效應,阻礙鋒面形成,影響降雨」,事實查核中心打臉了。(示意圖/路透社)
記者趙蔡州/綜合報導
網路上近期流傳一篇名為「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的文章,內容指稱台灣南部廣設太陽能光電板會引發熱島效應,對周遭的降雨不利。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鋒面空間尺度為數百公里至上千公里,影響台灣鋒面因素為太平洋高壓,與太陽光電板面積規模太小無關,文章內文缺乏科學根據。
網傳的「廣設光電板的災難」文章指出,台灣南部已超過600天沒有大雨,儘管梅雨季即將到來,南部降雨仍不樂觀,不少人懷疑與南部大量的太陽能板造成熱度上升、影響水氣生成有關,國內外早不知有多少科學研究顯示,太陽能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形成,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對降雨不利。
文章還舉例,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指出,太陽能發電廠可引發熱島效應,導致周圍溫度會提高3至4度,另有研究指出,加劇的熱島效應會影響熱對流,因此降低山區午後雷陣雨機率,且台灣政府還鼓勵砍樹以空出地方來裝置太陽能板,結果是正常水循環路徑被干擾,無法匯集足量積雨雲,進而影響降雨量。
▲網傳「台灣太陽光電板引發熱島效應,阻礙鋒面形成,影響降雨」,缺乏科學根據。(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傳言「太陽能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形成,對降雨不利」,台大大氣系教授盧孟明指出,梅雨鋒面空間尺度為數百公里至上千公里,影響台灣鋒面因素為太平洋高壓、來自青康藏高原的對流系統、西南季風,而太陽光電廠或熱島效應規模太小,不會影響鋒面形成。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謝正義則說,熱島效應是指都市比周圍地區溫度高的現象,台灣太陽能板面積並未達到都市規模,也不一定會讓設置地點溫度上升,要視地表情況而定,且熱島效應不會影響鋒面,反而會影響午後熱對流,造成午後雷陣雨增加,「太陽能板引發熱島效應,阻礙鋒面形成」並非事實。
▲學者認為,熱島效應不會影響鋒面,反而會影響午後熱對流,造成午後雷陣雨增加。(示意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至於馬里蘭大學研究,是否適用於台灣。盧孟明與謝正義均表示,該篇研究是針對沙漠地形的太陽能電廠研究,台灣設置太陽能板環境與研究觀測地點不同,因此無法直接類比。盧孟明認為,太陽能板對周圍區域的溫度和雨量影響確實需要重視,但台灣必須要有自己的本土研究,才能知道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
最後傳言稱「政府鼓勵砍樹裝置太陽能板,結果水循環路徑被干擾,因而影響降雨量」,是否符合現況。謝正義表示,砍伐樹林達到一定規模,因為蒸散作用減少,的確可能減少地區降雨,但目前政策,台糖規劃釋出600公頃林地,但所釋出的林地規模,是否能夠影響局部降雨,目前仍無科學研究探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