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樂觀面對!63歲男第4期轉移 多管齊下抗原指數正常

2023年06月5日 11:23

▲核磁共振影像中紅色箭頭所指,顯示病人攝護腺腫瘤已侵犯膀胱。(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核磁共振影像中紅色箭頭所指,顯示病人攝護腺腫瘤已侵犯膀胱。(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一位63歲病人三年前被診斷出攝護腺癌時已是第4A期,不但有淋巴轉移,腫瘤也侵犯到膀胱,經採用賀爾蒙療法(雄性素剝奪治療,ADT)五個月腫瘤變小後,以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淋巴結廓清術與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再追加放射線治療與賀爾蒙療法,病人在接受三線治療下,至今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仍歸零,低於最低偵測值。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主任江元宏指出,治療攝護腺癌有多種方法,即使是第四期病人,只要跟醫師好好討論治療計畫,多會有良好治療效果,但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可縮短治療計畫與時間。

很多攝護腺癌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初期會有排尿困難、尿流速慢、需用力解尿、尿完仍滴滴答答、頻尿、夜尿、血尿等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江元宏表示,當攝護腺癌侵犯儲精囊,會出現精液帶血或射精疼痛等症狀,後期轉移可能會引起骨頭疼痛、體重減輕、貧血,但許多人常有到泌尿科看診不光彩的刻板觀念而隱忍,耽誤求診時機。

江元宏說,攝護腺篩檢包括由醫師戴手套觸摸攝護腺腫塊的肛門指診,與抽血檢驗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正常臨界值約4ng/mL,且會隨年齡與攝護腺體積改變,建議五十歲以上男性都應每年自費篩檢,醫師高度懷疑時再切片檢查;若有家族史,建議四十歲起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手術後十年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甚至可保留勃起相關性功能。

▲核磁共振影像中紅色箭頭所指,顯示病人攝護腺腫瘤已侵犯膀胱。(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江元宏主任說,有家族史,建議40歲起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術後10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甚至可保留勃起相關性功能。

江元宏說,如果是尚未轉移的攝護腺癌,手術切除攝護腺或是放射線治療都是很好的做法。若局限在攝護腺內的早期癌症,且惡性度不高,積極監控可以是一個治療選項;如果惡性度高,應盡早選擇手術治療;若腫瘤已侵犯攝護腺周圍,可使用放射線治療與賀爾蒙療法,使用雄性素剝奪療法降低睪固酮達到去勢治療的目的。

如果是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則需雄性素剝奪療法加上新型荷爾蒙藥物、或化學治療,以二合一或是三合一療法治療。江元宏也提醒,雄性素剝奪療法是讓病人體內睪固酮下降,會有降低性慾、勃起功能等副作用,也會使男性出現更年期症狀,如疲倦、臉潮紅、易流汗、及骨質疏鬆等。

攝護腺癌占臺灣男性癌發生率第五位,江元宏說,但在花東地區攝護腺癌早期發現比例並不高,不到50%,願意接受根除性攝護腺癌切除手術的病人只有20.3%,成為攝護腺癌治療的瓶頸。

傳統攝護腺癌切除手術傷口大、流血量多,在尿道括約肌的保護上並不容易,易併發術後尿失禁。目前台灣,大多已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執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手術出血量約100CC,可精準切割病灶,保留最佳尿道長度,避免手術後尿失禁,更可精準保留2-3毫米範圍的神經血管叢,避免造成手術後勃起功能障礙,但如果腫瘤已侵犯神經血管叢,就無法保留。

江元宏主任也提醒,因研究指出西式飲食、紅肉、高油脂飲食容易引發攝護腺癌,民眾可從日常調整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才是健康生活之道。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