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災損年均30億!台灣2條件易催生「致災大魔王」 4知識一次看

2023年06月12日 22:05

▲▼午後雷陣雨、大雨、豪雨、梅雨。(圖/記者黃克翔攝)

▲梅雨是台灣重要的降水來源。(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梅雨是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為台灣一年提供約30%的降雨量,不過有時帶來的致災性降雨也會造成淹水、坍方、落石、土石流等威脅。中央氣象局指出,梅雨季短短兩個月的雨量,就占全年的1/5到1/3不等,期間相關的水患與災害,平均每年造成30億元的損失,提醒民眾必須要有防災意識。

鋒面靠近,未來一周台灣溼答答,今夏最典型的梅雨滯留鋒面明(13日)起將滯留台灣附近徘徊,預期將帶來致災性降雨,周四(15日)南移巴士海峽後,周五(16日)又回到台灣附近徘徊,各地都有局部短暫陣雨,中南部雨勢明顯,嚴防短延時強降雨或豪雨。

關於「梅雨」,氣象局今補充4個小知識,首先「梅雨季不是2個月天天都在下雨,也不是每次下雨都又急又猛」,只有在梅雨鋒面接近或通過的時候,大氣變得相對不穩定,才容易下雨,而每道梅雨鋒面形成、移動時大氣的條件都不盡相同,因此特性也不太一樣,有的會移動的很快,有的則是近似滯留,「因此我們也會感受到每次梅雨鋒面接近時,降雨的型態、強度、持續時間都有差異。」

▲氣象局分享關於梅雨的4件事。(圖/氣象局)

▲氣象局分享關於梅雨的4件事。(圖/氣象局)

第二,是「大氣條件相互配合下,降雨就可能高度致災」。氣象局說明,有些梅雨鋒面影響時,台灣會出現連續數日的強降雨或豪雨,這也是梅雨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而要出現這種高度致災的梅雨鋒面,除了夏季季風外,還需要其他高、低層大氣的條件相互配合,當這些條件都就位時,鋒面停留的附近就容易出現持續性的強降雨。

第三,「台灣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地形都是重要因素」。氣象局指出,梅雨季期間,有時候致災的並不是鋒面本身,比如台灣高聳的山脈,使得氣流遇到地形很容易就被抬升,有利豪大雨發生。而梅雨鋒面上非常不穩定的大氣條件,也容易發展出高度致災的「中尺度對流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產生很劇烈的降雨,往往生命期又偏長,容易長時間的停留在同一區域,是梅雨鋒面上的「致災大魔王」

最後,氣象局提醒,「面對梅雨季,必須要有防災意識」,因為梅雨季期間的強降雨一直是台灣重要的氣象災害之一,期間相關的水患與災害,平均每年造成 30 億元的損失,有時甚至會有損失超過百億的大規模災情,「像是1981年的五二八水災、1984年的六三水災,其他像是1993年、2005年、2006年、2012年和2017年,都有廣泛、大規模的災情。」

氣象局說,面對梅雨季,不能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既定印象,那並不是梅雨的真面目。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