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說,高齡人工電子耳植入的黃金期為完全失聰5年內。(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72歲的王先生,20多年前因病失去左耳聽力,去年底又因右耳中風,造成重度聽力損失,經過治療效果不佳,且裝了助聽器也無法獲得改善,在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的建議下,成為花東第一例「高齡人工電子耳」植入病人;重獲新「聲」讓王先生非常滿意。
人工電子耳手術在台灣發展至少30年,周昱甫副主任表示,如今可透過微創手術把電極植入到內耳蝸裡,將聲音的訊號轉換成電訊號,越過內耳刺激耳蝸裡的聽神經,來傳送聲音訊號,讓病人能重新找回聽力。
隨著年紀增長,器官逐漸老化,「聽不到、聽不清」是不少長者遇到的問題,周昱甫副主任表示,一般助聽器是將聲音放大,但是對於重度聽損及聽力嚴重退化的人來說,聲音辨識能力仍然不佳,這時可以考慮植入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
▲周昱甫副主任表示,對於重度聽損及聽力嚴重退化的人,可以考慮植入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
高齡人工電子耳植入的黃金期為完全失聰5年內。周昱甫副主任說,完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聽神經沒有聲音的刺激,就會開始退化,若是超過5年再植入,已嚴重退化的聽神經,接收聲音的能力就有限。
人工電子耳器材費用昂貴,對王先生來說是沉重的負擔,經評估以及慈濟醫療財團法人的專案補助,王先生在重度聽力損失幾個月內,順利植入人工電子耳,且在機器開啟的第一天,不只能聽見,還能分辨7成的聲音,讓王先生很開心,不用再為聽不見而困擾。
早期的人工電子耳植入以治療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孩子為主,孩子聽不見不僅無法說話,腦部的語言區發育不起來,就沒有口語功能,導致孩子又聾又啞,所以最佳植入時期為3歲前,且18歲以下重度聽損孩童的人工電子耳植入,從2017年7月就納入健保給付,今年7月起健保署將放寬給付範圍,從單側擴大到雙側,可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周昱甫醫師說,但若是先天性聽損的青少年或是成年人,就不建議裝人工電子耳,因為過了語言學習時期,即使聽得見聲音卻還是無法辨別,建議民眾若是聽力出現問題時,應盡早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把握治療黃金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