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鋤頭到煮咖啡! 台青帶「培根計畫」改造陸鄉村

▲▼          鄉村振興,赤土社,廈門 。(圖/記者蔡儀潔攝)

▲赤土社街景。(圖/記者蔡儀潔攝)

記者蔡儀潔/廈門報導

鄉村振興是中國大陸近年的「新藍海」,台灣身影亦活躍其中。進駐廈門貧困村「赤土社」的李佩珍受訪表示,台灣行之有年的社區營造精神,關鍵在於同步提升人的精神文明,不僅僅著重改造空間環境,「農民總不可能馬上放下鋤頭,就可以自己煮咖啡了。」

▲▼          鄉村振興,赤土社,廈門 。(圖/記者蔡儀潔攝)

▲李佩珍(右三)與團隊們。(圖/記者蔡儀潔攝)

大陸近年主打的「鄉村振興」,實際上就是將貧困農村轉型升級,而社區打造正是台灣人的長項。李佩珍目前擔任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團隊有16名台灣青年和4名大陸社工,會以第三方角色進駐不同貧困村,因跟村內沒有任何利益糾葛,因此更容易獲得村民信任。

▲▼          鄉村振興,赤土社,廈門 。(圖/記者蔡儀潔攝)

▲▼改造前後的花園餐廳。(圖/記者蔡儀潔攝)

▲▼          鄉村振興,赤土社,廈門 。(圖/記者蔡儀潔攝)

現階段,李佩珍率團隊負責「振興」洪塘村赤土社,將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村,改造為集農業、文化、旅遊為一體的新村莊,期間展開了「培根計劃」,提升村民的能力和精神文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李佩珍接著談及「振興」步驟,首先從污水分流開始,完善基本建設;其次是硬化主要道路;最後是「人居環境整治」,優化提升住宅,而當中最難的就是「臨門一腳」,即在居住空間煥然一新後,是否願意突破自我在家門口創業,只要有意願團隊就會手把手指導。

李佩珍說,「怎麼去檢驗我們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說看建築物蓋的漂不漂亮,而是當有一天,我們撤走了之後,村子的人是不是有獨立運營的能力。」

▲▼          鄉村振興,赤土社,廈門 。(圖/記者蔡儀潔攝)

▲赤土社擺放了台灣的「歪腰」形狀郵筒。(圖/記者蔡儀潔攝)

砸下大手筆、投入全村心力,鄉村「振興」後究竟能否盈利?李佩珍介紹,大環境不可抗拒的因素在全球都存在,必須認識到每個產業都有生命週期,流行趨勢在不停變化,例如火爆的「露營熱潮」,因此從事休閒產業要不停去緊扣熱點,而不是一勞永逸。

由於農民難以在前期就快速抓住市場需求,因此赤土社不會一下投入太大,而是先在「家門前創業」,再慢慢擴充。

▲▼          鄉村振興,赤土社,廈門 。(圖/記者蔡儀潔攝)

▲文創農業產品。(圖/記者蔡儀潔攝)

在李佩珍看來,之所以近年愈來愈多台灣青年加入鄉村振興賽道,首先是因為台灣人在文創、社區治理上具有優勢,第二是農村市場發揮空間大,「建設發展一般都會從城市開始,現在為什麼提出鄉村振興,因為輪到農村了。」

李佩珍還透露,夏立言參與完海峽論壇主活動後,18日就來到赤土社視察,並表示讚賞。據悉,福建「融行八閩」兩岸媒體聯合採訪18日啟動,大陸海協會副會長馬曉光致詞指出,福建融合發展、先行先試的情況和趨勢值得共同關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