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晶片 。(示意圖/路透)
記者陳家祥/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指控,蔡政府不時營造台灣和立陶宛友好關係,但台立關係竟是建立在台灣金援和8吋晶圓半導體技術援助之上。對此,外交部次長李淳5日親上火線駁斥,反擊在野立委的指控有3個不了解,遺憾扭曲事實;李淳強調,透過工研院做先期規劃的方式,可以確保未來台灣供應鏈廠商與立國半導體產業的長期合作,「商業運作上是求之不得的機會,但居然被扭曲成賣台」。
針對網路上流傳的電報,外交部次長李淳表示,目前還在查證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外流。但他強調,網路上流傳經費從650萬歐元大增到1400萬歐元,「確實是當時電報在溝通的內容」,但涉及經濟部、工研院等各部會,還在瞭解出了什麼問題。
李淳指出,目前外界所指涉的,只是看到是一個很漫長談判過程中的某個時間點所表達的意見,把它擴大成不同意外館的意見,「這是完全錯誤的」。
李淳說,與立陶宛開始針對半導體案技術合作案的討論,是一個漫長的相互了解過程,包含預算規模、協助的內容,以及和誰合作,目前是工研院與對方的Teltonika對接。
外交部表示,整個合作案的談判過程約1年。李淳說,過程當然會涉及到預算調整,「當然不是立陶宛開多少就同意多少,這個案子最後總額是1400萬歐元,其中1000萬歐元是由台灣支應,但資金最終是回到台灣工研院,結果對台灣和立陶宛都是雙贏的,另外400萬歐元則是立陶宛方出資,雙方約是3:2的關係」。
李淳說,立陶宛代表處擔心650萬歐元增加到1400萬歐元,會變成讓立陶宛漫天開價都同意,但這反映出過程有交換意見跟討論,實際上立陶宛代表處在徵詢各方意見,也同意且支持台灣的部分加碼到1000萬歐元,是比較符合雙方在技術合作面向上的需求。
李淳說,這次跟立陶宛合作的技術層級是8吋晶圓,早在2002年政府就已經開放8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後來甚至還同意12吋晶圓廠赴中投資,「20年前經過專家審查就認定,8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不會對台灣半導體有任何影響,現在已經20年後,當然不會有半導體關鍵技術外流」。
李淳說,工研院這次扮演的角色,很大一塊是技術協助,也就是Teltonika想設計晶圓生產的產線,這1400萬歐元的預算是「建廠規畫」,包含技術需求、廠房、設備、人員等規劃,「Teltonika整個建廠預算是3億歐元,初期建廠的先期規畫1400萬歐元,由台灣工研院來提供」。
「更重要的,在產業運作裡,先期規劃往往是後續供應關係的切入點。」李淳強調,由工研院來幫立陶宛規劃,可以想見這家半導體公司未來的技術、材料、機台,可能都要從台灣進口,等於確保未來長期的商業合作,「一般商業運作上是求之不得的」。
李淳說,世界上有多少企業想要透過先期規劃到後續合作案,確保未來長期商機,這次利用立陶宛想要發展半導體的機會切入,是求之不得的機會,但居然被扭曲成賣台,「再次反映出在野立委的指控,是對半導體產業發展完全不了解、對台灣後續的商機不了解,也對該公司背景不了解,這3個不了解卻能得出賣台結論,非常遺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