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加拿大外海,深藍色海水因為浮游生物而出現亮色區域。(圖/翻攝NASA)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國外一份研究指出,過去20年間,全球逾56%海洋顏色改變,大多數都變得越來越綠,受影響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還要大,尤其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地區最為明顯,研判原因可能是人為氣候變遷導致浮游生物數量變化。這篇研究被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CNN及衛報等外媒報導,海洋的顏色來自海水上層物質,例如深藍色海域可能幾乎沒有生命,綠色海水代表有著以浮游生物為基礎的生態系。浮游生物是支持大部分食物鏈的底層基礎,若族群數量變化,就可能導致海水顏色改變,例如含葉綠素個體可能會讓海水泛綠。
研究團隊成員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及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SH),他們分析NASA「Modis-Aqua衛星」2002年至2022年蒐集的太空圖像,監測與分析海洋顏色變化,並與氣候變遷模型的模擬結果相互比較後,得出上述結論。
南安普敦大學研究員凱爾(BB Cael)指出,大多數區域都出現明顯綠化效應,「幾乎所有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海洋顏色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些不是極端、大規模、生態系毀滅性的變化,它們可能很細微。但這提供額外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很可能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影響全球生物圈的大部分地區。」
MIT高級研究員杜特凱維琪(Stephanie Dutkiewicz)解釋,海洋生態系有著非常細緻的平衡,浮游生物發生任何變化,都會對整個食物鏈產生漣漪效應,「如果我們的海洋繼續升溫,此類不平衡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糟。」
未參與研究的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員貝倫菲爾德(Michael Behrenfeld)認為,儘管這項發現有效記錄氣候變遷的另一個後果,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有多麼強烈,以及海洋內部究竟發生什麼事情,才會導致這些改變。他推測,很可能是多項變因同時發生變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