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怪伴侶「都是你不相信我!」 製造假訊息是為了「控制另一半」

▲▼情侶吵架,夫妻吵架。(圖/CFP)

▲夫妻或伴侶吵架時,若有一方刻意製造「虛假資訊」,往往會引發對方認知失調。(圖/CFP)

文/羅伯特‧紐伯格(Robert Neuburger)
摘自/寶瓶出版《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一對夫妻經由他們的女兒聯繫到我。夫妻兩人都來了。女方六十歲,男方六十四歲,兩個人長相都不錯,體態年輕。男方說出他們之間的問題:由於女方頻繁出軌,他們的婚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兩人之間的衝突非常激烈,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把他們分別接回自己家住。

女方住在其中一個女兒家裡,男方住在另一個女兒家裡。這對夫妻有四個孩子:最大的那個住在市區,離婚了,是兩個小孩的父親;老二,就是把母親接回家住的那個,三十七歲。那個時候,她還在鬧離婚;老三,三十五歲,單身;老四,就是把父親接回家住的那個,三十二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在打離婚官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對老夫妻中的男方現在已經退休了。他當過工程師,經歷了公司重組、集體裁員,後來就不當工程師了。他選擇繼續讀書深造,完成學業後,當了老師。女方只是偶爾出去工作。為了方便男方工作,這對夫妻帶著孩子們,搬了好幾次家。現在,夫妻兩人在男方的故鄉定居。

男方經常憂鬱,前後四次住進了精神病院。醫生說他有嫉妒妄想症(dlires de jalousie),需要服用安定類藥物來進行治療。這四次的情形似乎是重複的:男方認為自己找到了女方出軌的證據,而女方則極力否認,將男方的猜疑歸咎為憂鬱症。(在諮商過程中,妻子說她丈夫有一次在動手術前拒打麻醉,說明他的狀況有多嚴重。)

然而,劇情的發展出現了轉折。

來諮商之前,姑媽提醒小女兒說,她的父母可能會發生激烈的爭吵。為了控制局面,小女兒決定跟著父母一起來諮商。來的時候,她是站在她媽媽那邊的,她也認為父親有病態的嫉妒和憂鬱症,應該早點接受治療。結果,她發現父親的猜疑才是有事實依據的!

真相的揭露源於幾封「匿名」信的出現。這些信是她母親寫給她情人的老婆的。她母親的情人在跟她父親對質的時候,不僅承認了出軌一事,還叫她父親管好自己的老婆⋯⋯

這幾封信,如同晴天霹靂一般擊中了這個家庭。知道真相後,每個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往的種種。女兒們很怕父親會殺掉母親。神奇的是,這對夫妻很快就和好了,因為看著被子女責備的妻子,丈夫產生了憐憫之心!

為什麼她要向丈夫傳遞虛假資訊?

我詢問女方這麼做的原因,想知道為什麼她要向自己的丈夫傳遞虛假資訊。

她的回答相當驚人:「我說的是實話呀,我這麼做,是為了這個家的安寧!」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點。是什麼讓祕密變成了致命的毒藥?我的猜想是,在某個時刻,祕密的某些蛛絲馬跡可能會被人察覺,也就是說,儘管有所察覺,但是證據並不確鑿。

而控制者為了抹去那些可見的痕跡,防止祕密被暴露,就會對可能發現祕密的人進行控制。簡而言之,當有人為了保守祕密而製造虛假資訊,使他人產生罪惡感時,祕密便成了致命的毒藥。

虛假資訊不是說謊,而是更微妙地作用於對方的認知系統,影響對方的感知機制。你所看見的,你肯定沒有看見;你所聽見的,你肯定沒有聽見;你所想的,你肯定沒有想到。

虛假資訊是非常有害的。它將受害者置於一種焦慮的境地:當我的伴侶對我說是我搞錯了,我應該相信我自己的感知,還是應該相信他呢?這個問題很關鍵,因為不管是哪一種回答,都會造成一定的後果。

如果我選擇相信自己的感知,我們的婚姻就處於危險之中:讓我跟一個欺騙我的人在一起,太難了。如果我選擇相信伴侶,我就會有一個問題,雖然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但我能切實地感覺到我的體驗和別人強加給我的「現實」,是相互矛盾的。

就這樣,暴露在虛假資訊中的人,總是搖擺於兩個狀態之間: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對方?如此一來,虛假資訊的受害者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出現憂鬱症狀,也是不足為奇的。

「虛假資訊」利用了人類的認知不足從孩童時期開始,人類就傾向於在得到別人的確認之後,再去相信自己的感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會向周圍的人提問,因為他認為周圍的人知道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成長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孩子需要依靠外部世界,特別是他身邊的成年人,來確認自己的答案。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他相信自己,相信他自己的感知。認知的建立,必須經歷這一步。但是,建立認知這一過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接下來要說的與上述內容緊密相關。當碰到需要信任自己的情況時,成長經歷不同,成年後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一個孩子如果很早就受到虛假資訊的毒害,那麼,將來他很可能會出現認知不足,更容易成為虛假資訊的受害者。更糟糕的是,他以後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從朋友的眼神,她意識到自己被打了

成年人也需要別人來確認自己的感知。一個年輕的女人告訴我,她的丈夫打她,但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不正常的,因為她周圍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的家人,都對她身上的傷痕視而不見。

直到有一天,他們夫婦跟她的一些朋友入住了同一家飯店,她的丈夫在飯店房間裡打她,把房門也打開了。就這樣,她的一個朋友聽到了她的叫聲。從朋友的眼神裡,她才終於意識到自己被打了。

人類認知不足並不是虛假資訊的唯一要素。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親密關係是二元的、封閉的,沒有第三方的存在。

經典劇情如下:假設男方出軌了,一系列出軌的跡象都擺在女方面前,其中最常見的是他頻繁跟一個她不認識的陌生號碼聯絡。更明顯一點,他手機裡未刪除的曖昧簡訊。以工作為由,推掉約會,新的排程,需要他每週週末出差等等(網路和手機是這類資訊的集中點)。

面對女方的推測,男方擺出一副正經八百的樣子,堅決否認,還一臉震驚地反擊說,他沒想到妻子居然會這麼想,他只是想讓他們的小家庭過得好一點,為此,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

有時候,男方可能也會說,因為他要肩負的責任變多了,所以會身體疲憊、會情緒低落。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他說最讓他難受的是,妻子含沙射影的話語和這種猜疑的氣氛⋯⋯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對方很堅定地說出一些話,我們上哪兒去找一個第三方來幫忙確認能不能相信這些話、能不能相信這個人呢?結局只能是女方雖然困惑不已,卻還是連連向男方道歉。

她應該冒著失去丈夫對她的感情的風險,相信自己的感知?還是應該埋葬自己的猜疑,懷疑自己的感知?

推卸責任,也屬於虛假資訊

再舉一個例子。丈夫堅持說自己已經戒酒了,然而,透過將廚房和客廳隔開的毛玻璃,妻子看到丈夫把酒瓶放入嘴裡,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儘管如此,丈夫還不鬆口,說自己已經不喝酒了。丈夫的否認讓妻子很混亂、很不舒服,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相信丈夫,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丈夫酗酒的老毛病。

推卸責任,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控制手段,也屬於虛假資訊。

寶拉跟丈夫抱怨說,丈夫跟前妻所生的女兒對她的態度有問題。這個孩子既不尊重她本人,也不尊重她的私人空間。問也不問一聲,就取用她的東西,拿她的化妝品。

而丈夫卻說,相比起來,她跟他告狀,才是個大問題。「如果你不跟我說這件事,那也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事實上,沒有第三方的確認,相信自己,也就是說相信自己的感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對原理能更好地解釋這個現象。

根據科學家海因茲‧馮‧福爾斯特的理論,相對原理指的是某個因素,只有當它被至少兩個在同一條件下、面臨同一境遇的人所承認時,它才是存在的。

「根據相對原理,一個因素如果被兩個孤立的觀察者單獨所見,那麼,它是無法被接受的。」海因茲‧馮‧福爾斯特繼續解釋,因此,「一個地球人和一個金星人如果各自單獨說自己的星球是宇宙的中心,那麼,他們的話可能聽起來是可信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們兩人碰面了,那麼,他們兩個人之前說的話都會變成不可信的。」

當有人違背這個原理的時候,溝通陷阱便出現了:說的人,不要求對方站在同一觀察角度,對事實進行判斷,而是要求對方相信他說的話,並放棄自己的判斷,也就是要求對方相信他,承認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信任這個因素經常出現在伴侶的對話當中:「信任我」,「相信我」,「為什麼你不信任我?」或者以其變體出現:「我沒法繼續維持一段沒有信任的感情!」

我們很清楚,「信任」使控制者能夠避開相對原理,從而傳遞「虛假資訊」。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作者羅伯特‧紐伯格(Robert Neuburger),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夫妻和家庭治療師。話語控制是一種語言陷阱、精神暴力。而親密關係裡的信任與封閉性,正是話語控制的溫床。作者以清晰的思維與視野,深刻提醒我們在親密關係裡的巨大盲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