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登革熱同時有2型病毒「重症風險↑」 專家曝7大警示徵象要注意

▲▼成大醫院副院長柯文謙說明登革熱病程。(圖/記者洪巧藍攝)

▲成大醫院副院長柯文謙說明登革熱病程。(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今年本土登革熱已突破400例創10年新高,病例分布中南部5縣市,又以台南最嚴峻。疾病管制署今(18)日示警,監測發現社區同時有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感染不同型別會使重症風險上升。專家提醒,登革熱有7大警示徵象,出現這些症狀病情恐達到中度以上;另也提醒,根據過往台南市流行第二型登革熱經驗,年長者症狀多不典型,如倦怠、噁心嘔吐、厭食、感冒症狀等,應該提高警覺。

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周(2023年7月11日至7月17日)新增127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為臺南市(95例)、雲林縣(23例)、高雄市(7例)及臺中市(2例)。今年到目前為止本土病例已經有425例,其中臺南市362例、雲林縣42例、高雄市18例、臺中市2例及屏東縣1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年齡超過4成為60歲以上長者,且累計6例重症病例,其中2例住院中,疫情處於上升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登革熱病程。(圖/成大醫院提供)

▲登革熱病程。(圖/成大醫院提供)

進一步分析,臺南市仁德區、東區、永康區為主要疫情群聚區,另北區公園里及週邊里別與歸仁區出現群聚疫情,亦具社區傳播風險,新增個案多與疫情群聚區具關聯性;高雄市新增鳳山區職場群聚並檢出登革病毒第二型,另阿蓮區亦出現群聚疫情,雖部分個案具台南市活動史,惟不排除於當地感染風險或引發疫情,仍須提高警覺;臺中市新增病例曾至臺南市及雲林縣,與疫情群聚區具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社區有同時出現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不同型別感染重症風險會上升。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當感染某一型別登革熱,之後會對該型別出現保護力,但如果感染到另一型別,併發重症、器官損害風險會上升。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南區指揮官、成大醫院副院長柯文謙今日特別說明登革熱病程,遭到病媒蚊叮咬後潛伏期約4~7天,之後會出現所謂前趨症狀,包含骨頭痠痛、關節痠痛,過去俗稱斷骨熱,部分病人會有腸胃道症狀,甚至噁心、嘔吐、厭食,過去有病人因此體重減輕,此時還不是很容易區分,在發燒三天之後才會比較有皮疹等典型登革熱症狀,再進入危險期,其中年紀大、免疫不好的民眾就可能出現休克、出血等症狀。

▲▼登革熱警示徵象與重症情況。(圖/疾管署提供)

▲▼登革熱警示徵象與重症情況。(圖/疾管署提供)

▲▼登革熱警示徵象與重症情況。(圖/疾管署提供)

柯文謙指出,感染登革熱個案約有25%會出現症狀,有症狀者約有15%~20%會有輕中度或者重度症狀,得注意警示徵象,一旦出現可能會比較嚴重,至少到中度等級,照護要特別注意,包含:腹部疼痛、持續性嘔吐、體液蓄積、黏膜出血、嗜睡或躁動不安、肝臟腫大或者血容比增加與血小板急速下降等。

如果病情再惡化會進入重症,柯文謙也分析重症的三個情況,分別是血漿滲漏、嚴重出血、嚴重器官損傷,比較多是肝臟,中樞神經、心臟、腎臟也有可能。

2015年南部發生嚴重登革熱疫情,當時台南流行第二型登革熱,通報2萬多人確診,其中337人重症、189人死亡。柯文謙指出,當時個案的症狀來看,年輕人和年長者有差別,年長者比較通常比較不典型。一般典型症狀包含發燒、肌肉痠痛、骨頭痠痛、皮膚紅疹等,但老人家反是出現如倦怠、胸悶痛、噁心嘔吐,少數還有腹瀉、感冒症狀等不典型情況。

柯文謙也提醒,除了年長者外,警示族群、多重共病或免疫低下民眾,都要提高警覺,出現不明原因相關症狀,應該就醫評估,必要時進行通報檢驗。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分析。(圖/成大醫院提供)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分析。(圖/成大醫院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