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林均翰進行腹腔鏡微創疝氣修補 。(圖/記者陳崑福翻攝)
記者陳崑福/屏東報導
45歲陳先生,因左側胯下附近突起一大包,造成日常生活穿褲子不方便,便到屏東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求診,林均翰醫師治療後表示,這個年紀發生疝氣的患者多為先天腹壁筋膜閉鎖不全,容易在腹股溝(胯下)雙側發生,建議在接受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時,同步檢查對側鼠蹊部位,果然發現右側也有輕微疝氣的情況,於是將兩側腹壁同時修補起來,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屏東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林均翰表示,疝氣簡單來說就是腹腔內的器官(大/小腸、腹腔內的網膜油脂)跑到腹壁比較脆弱、或是有缺損的地方。在臨床面看到腹部有局部突起,即有可能是疝氣。最常見的三種疝氣種類為腹股溝疝氣、切口疝氣和臍疝氣,腹股溝疝氣位置再跨下,會出現在左右兩側,可能單側/雙側鼓起。切口疝氣出現在有做過腹部相關手術的病人,譬如開過大腸手術、胃部手術等,如果傷口本身有缺損,有可能在術後在傷口處發生局突起,即為切口疝氣。肚臍是腹壁裡面最薄的地方,隨著年紀增長或體重增加,造成腹壓增加,在肚臍的位置容易會發生鼓起,即為臍疝氣。
疝氣初期症狀是腹部局部突起,這一類的突起通常不會痛,病患往往拖延數年之後,等到腹壁突出愈來愈大,影響行走或是外觀才來就診。另一種急性狀況為腸子卡在腹壁上,造成劇烈疼痛送去急診室,醫學上稱作是「嵌頓式疝氣」會診一般外科醫師緊急手術治療。
疝氣是一個身體結構上面的變化,只能用手術去修補,坊間常見「疝氣帶」只能有暫時的效果,無法根本解決疝氣的問題。傳統疝氣手術需要劃出5-7公分的傷口,屏東榮總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於身上打三個孔,最大僅2公分,傷口小、影像更清楚、手術更精準,出血降低且能縮短手術時間,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對於病人而言,術後傷口小、住院天數更少,恢復得滿意度更高。
避免疝氣復發主要是避免危險因子,第一個要降低腹壓,透過體重控制(不宜過瘦/過重),長期便祕與咳嗽、搬重物,肚子用力也會增加腹壓,此外肝硬化的病人需要降低腹水的產生,最後常有長輩體重過輕,腹壁肌肉不夠強健,有可能會造成疝氣,建議長輩可以適時進行腹部肌肉的訓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