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台日體育表現伯仲之間 為何如今卻差一大截?

2023年07月28日 00:14

▲ 台灣蝶王王冠閎日前在世錦賽200公尺蝶式闖進決賽。(圖/記者李毓康攝)

● 徐正賢/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

7月25日,王冠閎在世錦賽200公尺蝶式闖進決賽,實在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不管今天決賽的名次為何,已經寫下台灣男子泳壇的新紀錄。

應依各運動項目特性調整獎勵辦法

那天在看到王冠閎的成績後,我上網查了國光體育獎章和獎金的辦法,如果王冠閎在今天的決賽能夠拼進前三名,會獲得國光體育獎章和獎金,但如果是名列第四到第八名,則沒有任何獎勵。

但有趣的是,如果王冠閎在接下來的世大運闖進前三名,則會獲獎。以游泳、田徑這兩個以速度為主的運動項目來說,要在世錦賽獲得前八名,理論上比在世大運獲得前三名困難,國光獎章和獎金這樣的訂定方法,值得商榷。

一定有人會覺得我不能這樣說,不同運動項目的狀況不同,國光獎章和獎金為了公平,不可能只考慮游泳和田徑兩個項目!

我的看法是,就是因為每個運動項目的狀況非常不一樣,競爭態勢也不一樣,那更應該考慮每個運動項目的競爭特性,以決定合理的獲獎標準,不然,目前這個標準,只是一個「假平等的辦法」,不是嗎?

▲ 游泳、田徑這類以速度為主的運動項目,要在世錦賽獲得前八名,比在世大運獲得前三名困難。(圖/田協提供)

至於世界各國並不那麼重視的「世界中學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的獎勵標準是否要修正,又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用獎金鼓勵教練和選手 實為落後思維

也有網友留言說,與其訂定國光獎章和獎金,更應該把資源和心力放在基層培育上,而不是用高獎金吸引選手和教練賣力。

我個人非常同意,應該把資源放在基層培育這個看法,我其實更認為,用「高額獎金」鼓勵選手和教練這種做法,其實是非常落後的思維,根本不應該存在台灣這樣的已開發國家,但如果現在公開喊要取消「國光獎章和獎金制度」,應該會成為所有選手、教練、家長們公敵,因為,整個競技運動的養成規劃系統,是脆弱的、是沒有完整結構的。

如果我們參考歐洲、美國、日本這幾個運動產業發達的地區和國家,所有競技運動選手的養成基礎,都在「廣大的參與人口」。在這其中,95% 的參與人口,一輩子都不可能當國手、上國際舞台,但因為他們頻繁的參與訓練、參與賽事、產生經濟行為,形成非常厚實的產業鏈,產業中的每一位,都能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並且恰如其分。

參與運動在台灣淪為「特殊權力」

▲ 台灣往往把參與競技運動變成一種「特殊的現象和權力」,從體育班制度就能看見此情形。。(圖/學生棒聯提供)

反觀台灣,我們從體育班制度開始,把參與競技運動變成一種「特殊的現象和權力」,然後主動、被動的讓這些就讀體育班的學生運動員,減損正常的學習機會,甚至影響到這些學生運動員未來的發展。而參與其中的教練,缺乏完整的培訓機制、升遷管道、考核制度,教練一個人身兼數職,還得承擔「社福」的責任,但教練的薪資,卻和選手的競技表現完全無關,反而和老師、公務員一樣,齊頭式平等。

因此,台灣是用教育的思維、用公務員的制度來考核教練,卻期待這群要培養學生運動員「挑戰極限」的教練,能夠訓練出一個又一個出類拔萃的運動員。

所以,每年全中運、全大運、每兩年全運會,在賽事期間,比賽場域附近的小吃店、快炒店、海產店,都是教練的身影。教練們只有在這些賽事期間,透過喝酒划拳,不斷的乾杯,討論現有許多不合理的制度,抒發心中的不滿和壓力,但卻錯過了彼此交流學習的機會。

所以,當我們抱怨,教練們不認真,不願意進修,教練講習都在睡覺時,我們應該反問,我們的系統,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安排教練講習?請來的講者,多久沒有到訓練現場看過訓練了?一整天3~4位講者帶來的主題,是否事先溝通討論過?如果都沒有,我們應該反問,我們期望透過教練講習,帶給這群我們認為應該好好進修的教練,什麼樣的內容?

台灣的體育原地踏步? 他國進步速度比我們快很多

▲ 中華女籃亞洲盃首戰,遭日本以41分之差痛宰 。(圖/取自FIBA官網)

前陣子台灣女籃輸給日本41分,台灣男籃到日本友誼賽,兩場加起來輸了超過 50 分,田徑亞錦賽只獲得兩面獎牌,台灣的排名越來越落後,加上鐵人三項選手張團畯無法參加亞運的事情,很多網友馬上聯想到「邪會」、「體邪」,我想很多朋友都意識到,台灣的競技運動,看起來不是完全沒進步,但很明顯的,其他國家進步的比我們快很多,台灣的競技運動,到底怎麼了?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2017 世大運讓全台灣人都認識的選手群,經過 2018 雅加達亞運、2020 東京奧運兩場國際賽會的傑出表現,讓國人更認識他們,而這群選手,在2023 成都世大運、2023 杭州亞運、2024 巴黎奧運後,多數可能會慢慢從國家隊退役,台灣下一個世代的選手們,在那裡?下一個接班梯隊,有被好好規劃和訓練嗎?還是,我們的單項協會、國訓中心、體育署,只在乎「黃金計畫」這一批選手,至於接班梯隊,到時候再說?

30 年前,台灣在和日本在競技運動的表現上,還在伯仲之間,但今天的日本,不管在哪個運動項目,近乎都是世界頂級的水準了!

▲ 在2017 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2020 東京奧運等國際賽會有傑出表現的選手,多數可能會慢慢從國家隊退役,那麼,台灣下一個世代的選手們在那裡?(圖/Badminton photo提供)

用「不斷挑戰極限」的態度面對競技運動

我不認為,日本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進步,只是因為人口眾多,反之我認為,日本這樣的進步,完全來自於日本對待競技運動和運動產業的嚴謹態度和不斷精益求精的精神。

競技運動,是要不斷挑戰人體極限的,所以,參與競技運動的人,不管你是選手、教練、家長、行政團隊、政府組織,都應該要用「不斷挑戰極限」的態度來面對競技運動的所有事物。

當我們看到台灣在競技運動的訓練系統和比賽系統的現存狀態後,我們應該反問自己,如果競技運動對台灣很重要,如果運動產業對台灣很重要,我們的競技運動和運動產業的文化,是否應該大幅改變、重新打底重建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Jeff Hsu」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