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離婚爸媽逼選邊站!女童想當鬼滅「禰豆子」:因為她不用講話

▲▼禰豆子箱子(圖/《鬼滅之刃》劇照)

▲離婚的爸媽逼小女孩表態選邊站,女孩透露只想當《鬼滅之刃》的禰豆子。(圖/《鬼滅之刃》劇照)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社會逐漸重視「長照」,但健保對兒童相關的醫療給付卻相對拮据,兒少的心理健康也容易被人忽視。兒少精神科醫師(兒心醫師)謝依婷分享,一位女孩被離婚的爸媽逼著表態、選邊站,女孩私下偷偷對醫師透露,她想當《鬼滅之刃》故事裡的禰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說話」,讓人聽了心疼。謝依婷說,「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謝依婷受到寶瓶文化出版社邀請,撰寫《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一書,是她多年來在兒心醫師任職期間,將診間故事皆為揉合臨床經驗,書寫創作。她坦承,這本書是在「複雜的心情」下誕生,因為自身心境的轉換,加上對於兒心長期超載的服務、不合比例的給付,仍然無解而感到無奈。為了不涉及個案隱私,這本書的所有故事,她以近乎小說的方式架空書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謝依婷提到,兒心醫師在醫院常常是會被檢討「業績怎麼全院倒數?」的一群,全台的兒心醫師僅有300位,個案卻越來越多;偏偏兒心門診費時費力,看不快,也看不多,她聽過許多兒心醫師看診到半夜12點,卻因為延診而被院方罰錢。甚至在疫情結束時,還有幾家醫療院所的兒心醫師接到健保局發函,要求解釋「為何貴院所申報兒心治療的比例,較其他一般精神科診所為高?」

▲▼虐童,男童,兒童,家暴,悲劇,哭泣,暴力。(圖/CFP)

▲兒少身心諮商與治療的需求增加,資源卻相當少。(圖/CFP)

儘管許多媒體都疾呼,應該更加重視兒少心理健康,然而她在第一線看見,學校的特教、輔導諮商資源吃緊,僧多粥少,許多孩子根本排不上學校的心理諮商或是使用特教資源;而身為後端接受轉介的醫療單位,平時都已感到難以消化這麼多孩子和家庭,卻有公文荒謬要醫師解釋為什麼看這麼多兒心個案,因此這本書是在種種複雜心情下完成。

謝依婷說,「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像是有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說是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人,是那位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另有一位年僅6歲的小女孩,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左右為難,經常聽爸爸說媽媽的壞話,還逼問她是不是很討厭媽媽,非要聽她說媽媽的壞話才甘願。結果小女孩私下對醫師透露,她很想成為《鬼滅之刃》故事裡的禰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說話」。

還有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卻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另有一位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讓他困惑,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兒心醫師謝依婷撰寫《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圖/寶瓶文化)

▲兒心醫師謝依婷撰寫《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圖/寶瓶文化)

儘管這本書的故事,屬於揉合臨床經驗的虛構之作,但她說,「所有的互動及感受,我相信是很接近真實的。」過去10年,她看了無數的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每個人、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見的過程中,那些喜怒哀樂的情緒、互動的細膩轉折,漸漸地滲透到她的生命裡,當她重新將之萃取、書寫出來,這本書中的故事便逐漸成形。

謝依婷也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故事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一些些觸發、反芻和沉澱,「這也是我對這個總是要以1.5倍速看短影片的時代,做出的回應——希望透過閱讀的體驗,讓人放慢腳步,感受能夠停留,改變得以發生。」

謝依婷說,雖然沒能為目前的兒心醫療困境提出解方,但藉著這本書直抒胸臆,讓更多人理解現況,或許能一起找出解決之道,為孩子謀取更多的福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