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本式衰退」類比中國 證券高層駁斥:販賣焦慮

▲▼中國疫情後經濟復甦未如預期,求職市場萎縮導致青年失業率創下新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國疫情後經濟復甦未如預期,求職市場萎縮導致青年失業率創下新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林彥臣/綜合報導

日媒NHK引用「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7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16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達21.3%,有專家認為中國恐怕正步上1990年代經濟泡沫化日本的後塵,因為日本同樣於90年代處於就業冰河期。長期觀察研究日本經濟的大陸「甬興證券」副總裁許維鴻對此駁斥,用「日本式衰退」類比中國是在張冠李戴、販賣焦慮。

許維鴻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處東北亞經濟圈,過去40多年互動頻繁、雙邊貿易量巨大,這一輪關注日本的網路流量,從本質上說,更是中國社會當下「財富焦慮」的集中體現。

許維鴻表示,無論是過去20年房地產週期迅速積累起的財富,還是疫情後逆勢增長的出口貿易順差,企業家們聚焦於中國未來如何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老百姓則更多考慮個人財富規劃。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時代擅長販賣焦慮的一些「網紅」,忙不迭炮製出所謂日本式資產「負債表衰退」之類貌似專業的言論,在譁眾取寵的同時也在販賣焦慮。

許維鴻近日走訪了東京,近距離觀察日本,切身體會到日本文化近千年來持續學習中國,秉承儒家、禪宗、理學、心學等文化脈絡,輔以蘭學等西方近現代科學和文化,加上二戰後被美國長期殖民等因素,因此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和多面性,這也讓所謂的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言論,在大陸國內頗能魚目混珠。

許維鴻提到,為此,很多中國經濟學家都從專業角度撰文批駁,其實,對於稍微熟悉經濟學、投資學的讀者,只要擺出日本經濟的三張基礎資產負債表——政府、企業、居民——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稍微查閱一下歷史數據就知道,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三張負債表並不存在名義數據上的縮水,日本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更是小幅穩步增長,這和美國以次貸危機為代表的「破壞式重建」衰退是完全不一樣的,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經濟大衰退,就像短時間大漲大落的海嘯,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衰退,則宛如溫水煮青蛙。

許維鴻認為,國情不同、經濟表徵不同、經濟周期的特徵當然不同,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大陸確應細心品味,在中國頗具名氣的日本動畫片《千與千尋》(《神隱少女》)創作於20多年前,它描述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被遺忘在鄉野那些曾經金碧輝煌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這是日本文藝的反思,無獨有偶,在中國熱映的電視劇《漫長的季節》,也在用文藝作品反映東北三省的過去、讓年輕人鼓起勇氣展望未來,中日文化的異曲同工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用日本的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類比中國經濟,顯然就是張冠李戴了,每一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如果徜徉於日本各個城市,恐怕還能感受到《千與千尋》的意境:市中心是陳舊的基礎設施和商業中心,它們大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多少帶有歲月的痕跡,反襯出新世紀以來日本基建缺乏新的投資,這就是日本所謂「失去的三十年」、看不到未來的「低慾望社會」。

▲▼求職就業市場的萎縮,也連帶影響中國不動產市場的發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許維鴻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還沒結束,還有中西部巨大的縱深空間。(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許維鴻強調,中國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首先,中國的城鎮化遠沒有結束,青山綠水的中西部縱深空間巨大,誠然,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及其郊區確實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隨之帶動的幾個現代化城市帶初具國際水準;但是,中國還有幾百個城市、上千個縣域經濟的城鄉一體化、上萬個鄉鎮的基礎設施民生投資沒有完成。

加上中國科技能力突飛猛進,互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清潔能源等一系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場景,都給了中國地域縱深、人口合理化分佈、差異化民生福利遠超日本的投資潛力,中國並不缺少投資領域,需要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捋順投資主體、產權關係、區域的差異化民生治理,通過改革提升各級政府的投資效率,讓更多新技術可以有機地融入新一輪固定資產投資中。

▲▼2020年12月,中國雲南省的中老鐵路普洱站建設工地,標語寫著「把中老鐵路建成一帶一路,中老友誼的標誌性工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許維鴻認為,「一帶一路」讓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正在走上快車道。(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許維鴻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正在走上快車道,中國之前受益於強有力的疫情防控政策,進出口貿易總額和貿易順差又上台階,央行外匯儲備和民間財富進一步殷實,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後盾。

更重要的是,留學歸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儲備可觀;「中國製造」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已經能在汽車等高端製造業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展開正面競爭,等等。反觀日本,它的高新技術產業與美國的硬碰硬缺乏獨立自主的「大國底氣」,疫情後出現的貿易逆差,對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許維鴻總結,為此,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產業-金融」的發展理念,稱得上是一條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大道,展望未來,中國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通過對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的持續投入,形成不斷進步的現代化產業,投資空間巨大,怎麼可能陷入「日本式衰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