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大於B了嗎?Y’s Day週三青年日 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經濟安全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台北報導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共同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

這場活動由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代秘書長吳瑟致主持,現場邀請的來賓與學者專家,包括:立法委員范雲、經濟學家洪財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新北中和區立委候選人吳錚﹑正常國家文化基金會政策中心主任黃郁芬、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以及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座談結束後,主持人與現場青年們針對「兩岸監督條例」、「臺灣對中國的依賴性」、「如何提高戰爭成本以保護臺灣」、「中國共產黨藉由文字遊戲進行不公平貿易競爭」、「服貿協議造成的中國移民破口」、「主張服貿協議是壞還是笨」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主持人吳瑟致首先提到,全球永續發展備受關注,經濟的成長及穩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各國愈來愈重視經濟安全,特別是要防範經濟脅迫。近年來,西方民主國家積極打造安全的全球供應鏈,就是要抗衡來自中國的經濟威脅,而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更必須留意當前的國際情勢發展。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經濟學家洪財隆。(圖中)

經濟學家洪財隆表示,「貿易」和「貿易協定」是兩回事。貿易就是鄰居之間的交流,兩岸一水之隔,經貿蓬勃發展是理所當然,但簽訂貿易協定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貿易協定和區域經濟整合都有階段性,包括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幣同盟、政治同盟,各種整合協議都很可能帶有政治意涵,例如,俾斯麥就是透過關稅同盟,最終統一德國。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是由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爭議而引發;ECFA本身就是不完整、奇怪、山寨版的自由貿易協定,更涉及國內市場的開放,特別是專業人士的移動,對勞動市場的衝擊非常巨大。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關鍵在於選擇夥伴,如果夥伴的市場偏好是粗製濫造、削價競爭,台灣為迎合市場也將向下沈淪,這對產業升級和薪資提升都非常不利。當年主張簽訂兩岸服貿協議者強調「台灣可藉服務業相對優勢吃定中國市場」,「利大於弊」,如今看來,這種所謂利多更顯虛幻,看不到利,弊倒是仍存無減,工總日前甚至發表白皮書希望「政府協助台商回臺」,兩相對照之下,令人非常感慨、不勝唏噓,服務貿易協定的受害者包含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國內服務業者、從業人員與「產業根基」,所得分配惡化效果明確,只會使低薪問題更加惡化難解。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邱俊榮。(圖中)

立委范雲也分享當年參與「太陽花運動」的經驗指出,她與幾位過去有學生運動經驗的教授一起組織「街頭民主教室」,動員學者從不同專業角度解釋「服貿是什麼」和「為何反對服貿」,這是非常好的民主洗禮。

范雲直言,「不對稱的貿易依賴永遠是危險的」,特別是台灣依賴的竟然是敵對的中國,這必須反對到底。她透露,當年有兩岸學者斷言「貿易會讓台灣傾向和中國統一」,但台灣青年在「太陽花運動」中挺身而出,造就世界唯一成功的反全球化社會運動;現在回頭看,更是最早的「對中警覺」發聲,引領現今世界降低中國風險的潮流。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立委范雲。(圖中)

▼2024新北中和區立委候選人吳錚。(圖中)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目前正投入競選新北中和區立委的吳崢,他在「太陽花學運」中曾擔任媒體組組長。吳錚表示,貿易和貿易協定確實要分清楚;近來有媒體回顧ECFA,發現早收清單中的項目僅占兩岸貿易的6%,顯示這些年來即使沒有談成貿易協定,台灣與中國仍有貿易往來,因此貿易必須綁定貿易協議是早該被破除的迷思。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Y’s Day「週三青年日」旨在打造「本土的、公共的、政策的、知識的平台」,樂見各系列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夥伴都愈來愈多。現在除「認識中國」、「司法改革」系列活動外,未來亦將以「看見台灣」、「鏈結世界」和「公正轉型」共五大主軸出發,讓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們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同時為青年發聲。

對於此次座談探討服貿爭議,董思齊說,20世紀中葉開始,世界各國開始推動關稅貿易協定,希望能系統性地以自由、非歧視,還有多元化的三項原則來推動互利互惠的自由貿易。在冷戰結束的時代背景與「全球化」的時代思潮下,為規範與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上個世紀末又出現「世界貿易組織」的集體努力,希望能系統性地調解各國貿易紛爭。在這個脈絡之下,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貿易壁壘以及允許貨品與服務流動的雙邊或多邊FTA(自由貿易協定),一時之間被許多國家視為推動經濟成長的萬靈丹。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圖中)

董思齊指出,以出口導向經濟為主的台灣雖成功加入WTO,但受中國影響,除和紐西蘭與新加坡簽署經濟協定之外,台灣難以推動與邦交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正常的貿易協定,至今也難以加入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組織。雖說如此,根據「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的登錄,中國目前與其他國家簽訂的總數亦僅有19個,且絕大多數都不是先進國家。由於簽訂自由貿易後必須承擔更多貿易自由化的義務,顯見比起Free Trade(自由貿易),自豪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又不想放棄「發展中國家」待遇的中國,更擅長的是佔盡其他國家便宜的Free Rider Trade。

董思齊指出,原本的自由貿易模式雖然可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經濟分工與合作,某種程度可以促進經濟的成長與發展,但面對可以輕易地可觀察的不確定風險,擁有主權的「國家」才能保護自身國民的權益,過去三年疫情之下的世界局勢就是最好的例證。

此外,世界各國也逐漸意識到,比起價格或關稅減免,安全且穩定與可信任的供應鏈更加地重要,因此,側重「公平且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基礎設施、乾淨能源與減碳」,還有「整合租稅和反貪腐」的「印太經濟架構」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已超越傳統自由貿易協定著重於關稅減讓和市場准入的議題,進而成為模式更先進、更能確保國家安全,同時更具有體制吸引力的跨國合作模式。台灣青年在了解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同時,也應一同省思,為何有人會選在此時此刻,再次提出十年前已被時代和台灣民眾揚棄過的兩岸服貿協議。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行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座談活動,與青年學生們共同探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Z大於B了嗎?」(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由左到右)王國臣、吳崢、范雲、吳瑟致、洪財隆、邱俊榮、黃郁芬、董思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