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變形蟲是什麼?美154例僅4人存活 出現症狀「5天內致死」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台灣12年來首見「食腦變形蟲」引發腦膜腦炎致死案例,而美國近61年來有154起,僅有4人倖存,死亡率高達97.4%,通常在出現症狀後5天內致死,今年2月就有一例是因用自來水洗鼻子感染喪命。美媒整理這種寄生蟲的危險性、如何發現及避免等5大QA,以下帶您了解。

▲▼食腦變形蟲「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圖/翻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 食腦變形蟲「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圖/翻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綜合CNN及《華盛頓郵報》,今年2月一名佛州居民用自來水沖洗鼻子後感染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引發腦膜腦炎而死,7月內華達州一名2歲男孩疑似在天然溫泉感染喪命,同月底則有一名喬治亞州居民疑似在淡水湖或池塘游泳時感染而死。

喬治亞州公共衛生部當時聲明表示,「一名居民死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這種罕見的感染會破壞腦組織,造成腦腫脹,通常會致死」,而此前該州自1962年以來已通報5起病例。據美國CDC數據,自1962年至2021年,美國154起感染案例中僅有4人倖存。

● 食腦變形蟲是什麼?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變形蟲,因為感染後可對人類大腦造成損害。

根據美國CDC,當其在「與水有關的活動」(例如潑水、游泳或潛水)中透過鼻腔進入人體,入侵至大腦就會發生感染,而這種腦部感染稱為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通常會致命。

據CDC說法,食腦變形蟲嗜熱,較喜歡溫暖的環境。台灣衛福部疾管署則指出,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可生存於攝氏46度的溫熱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

▲▼疾病管制署曾淑慧發言人說明國內出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個案。(圖/疾管署提供)

▲ 台灣出現12年來首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個案。(圖/疾管署提供)

● 食腦變形蟲很普遍嗎?在哪裡出沒?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生醫科學教授威爾遜(Emma H. Wilson)說明,這種寄生蟲在環境中很常見,但感染案例極為罕見,美國每年大約只有3例。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曾在世界各地的溫暖淡水中被發現,例如湖泊、河流及溫泉,也存在土壤之中,但不能在鹹水中生存,不曾在海水中發現,對氯敏感程度中等,在經過適當氯化處理的游泳池中無法存活,但曾在維護不善的泳池中發現。

美國CDC指出,除了吞下受污染的水以外,用受污染的水沖洗鼻子也可能引發感染。

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及2021年一項研究,美國多數案例發生於夏季與南部地區,但近年受極端高溫影響,也在更北部地區被發現,可能是氣候變遷所致。

● 症狀有哪些?

據克利夫蘭診所,病徵會突然出現,且剛開始就非常嚴重。美國CDC指出,通常會在感染5天後出現症狀,但也可能潛伏長達12天,一旦出現症狀後病程非常快速,通常在5天內致死。

應注意的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噁心及嘔吐,後期症狀可能包括頸部僵硬、神智不清、對人或周圍環境注意力降低、癲癇、幻覺或昏迷,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刻就醫,尤其是近期曾接觸溫暖淡水者。

▲▼游泳,泳池,室內游泳池,泳客,救生員。(示意圖/CFP)

▲ 食腦變形蟲在經過適當氯化處理的游泳池中無法存活。(示意圖/CFP)

● 如何治療?

由於這種感染太過罕見,目前對有效療法尚無定論。但據CDC說法,有證據表明米替福新(Miltefosine)等藥物可能有效,因過去4名倖存者中有3人皆被投以這類藥物。

威爾遜指出,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感染食腦變形蟲無藥可救,但如今診斷更快,治療也更快、更成功,有人得以倖存,呼籲擔心自己疑似接觸過寄生蟲的民眾不須驚慌,因為感染機率很低,但若疑似接觸過後突然出現嚴重頭痛、發燒及嘔吐,就應立即就醫。

● 如何避免接觸?

美國CDC建議民眾,應該假設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存在所有地區的溫暖淡水中。雖然水中存在變形蟲與感染之間的關聯尚不清楚,但降低感染風險的最佳方法是避免將水吸入鼻腔。

威爾遜提醒,在變形蟲可能出沒的地區應避免跳進水中,將頭部保持在水面上。使用洗鼻器等清洗鼻竇的設備時,一定要使用消毒過的水。

另外,民眾應避免攪動湖泊或河流等水體底部沉積物,因為這種變形蟲以沉積物中為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