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房地產巨頭碧桂園。(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鄭思楠/綜合報導
繼恆大之後大陸房市再傳爆雷消息!大陸房地產巨頭碧桂園10日公開攤牌稱,面臨成立以來最大困難,預估上半年淨虧損450億-550億元人民幣,將採取四大自救措施。巧合的是,大陸前女首富、碧桂園主席楊惠妍日前已經卸任,不再擔任關聯企業增城市碧桂園物業董事長。
另外,由於楊惠妍上月底才把她全資持有的必勝有限公司20%股份捐贈給香港一基金會,隨後碧桂園便爆發財務危機,引發市場聯想。
據《第一財經》報導,8月10日,碧桂園控股突然發布公告,披露公司上半年預計出現較大虧損,未經審計的虧損額度大約介乎約450億元至550億元(人民幣,下同)。導致虧損原因主要是由於房地產行業銷售下行的影響,業務結轉毛利率下降,物業項目減值增加,以及外匯波動造成預期淨匯兌損失所致。
同時,碧桂園還透露,當下公司遇到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受近期銷售額與再融資環境持續惡化的影響,帳面可動用資金持續減少,出現了階段性的流動壓力。碧桂園表示,「面對行業整體極端困難的局面,公司上下一心,千方百計開展自救,但市場整體尚未回暖,行業絕對規模的下降以及資本市場信心修復均尚需時間,企業整體經營壓力有增無減。」
對於經營虧損和流動性困難,碧桂園管理層公開致歉並反省,稱雖然對本輪市場調整周期有預判,但對市場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續度估計不足,未能及早做出更有力度的應對措施,未能洞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已發生重大變化,對三四線及更低線城市投資比例過大、負債率壓降速度不夠等潛在風險的認識不夠深刻、化解行動不夠及時有力。
目前,碧桂園已成立由董事會主席任組長的專項工作小組,將工作重心聚焦於「保交付」、化解流動性壓力、保障經營有序三個方面,盡快渡過難關。
數據顯示,2023年1到7月,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金額1408億元人民幣,年增率下降35%,較2021年下降61%;7月單月實現權益銷售金額人民幣121億元,連續第四個月月增率下降,年增率下降60%,較2021年下降78%。
碧桂園表示,自2021年以來,房地產行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行業銷售和公開市場融資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今年第一季,大陸多城樓市在經歷了短暫回暖後快速下滑,尤其5月份以來的萎縮程度超出業內預期。7月份,百強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3504.3億元,月增下降33.5%,年增也大降33.1%,降幅較上月進一步擴大。
目前,碧桂園雖然沒有公開違約,但已陷入流動性困難局面,公司表示接下來會努力化債,與債權人保持溝通,採取各種債務管理措施,以保障本公司的長遠發展,並為債權人保存價值、維護利益。
與此同時,還將全力保交付。2022年該公司交樓量70萬套,今年上半年交樓27.8萬套,均為行業第一。下半年,即便公司面臨著流動性壓力,但仍將壓實主體責任,保交付、保民生,實現今年交付量與去年持平。
碧桂園還披露,截至2022年底,公司淨資產約3096億元人民幣,總權益可售資源12083億元人民幣(其中已獲取權益可售資源人民幣9555億元)。接下來將盡最大努力做好銷售,維持公司正常運轉,並努力盤活酒店、寫字樓、商舖等沉澱資產,同時加強內部管控,進一步精簡組織、減少行政管理費用開支,改善經營效益,更好保障供應商、合作方等各利益相關方的權益。
在這輪房地產行業下行的過程中,許多建商在正式對外宣布流動性困難以前,都先經歷了一輪輿論風波。碧桂園亦如是。
7月下旬起,碧桂園境內多筆公司債出現下跌,期間伴隨著包括佛山市副市長帶工作組進駐、「大小楊」離境、畢馬威入駐等一系列傳聞,該公司皆予以否認澄清。
但資本市場上,碧桂園股債遭遇雙殺,連番下挫。市場如此風聲鶴唳,原因在於對碧桂園近期償債能力感到擔憂。企業預警通顯示,截至8月上旬,碧桂園存續的境內債券共19只,其中8月10日有一筆13.6億元的公司債到期;9月2日有一筆58.3億元的私募債到期,債券剩餘為39.04億;11月20日有一筆價值30億元的公司債到期,債券剩餘價值為9.93億元。另外,該集團旗下其他融資主體也有少量債務將於未來一個季內到期。
海外債方面,根據wind數據,截至目前,碧桂園的海外存續債券共20只,總額約171億美元,2023年年內到期的海外債券共一筆,該筆海外債的規模為4億美元,到期日為2023年10月19日。
據悉,碧桂園已在8月7日償還了10日到期的13.6億公司債的全部尾款,但當日需要支付的兩筆美元票據的票息卻未付息。鑑於這兩筆美元票據仍有30天付息寬限期,至此還不能評判碧桂園已經違約。
另外,根據「企查查」App顯示,增城市碧桂園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楊惠妍已經卸任董事長,改由丁傑出任董事長,另外張進銳、張海武也不再擔任董事,席次改由王增瑞、陳金星出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