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女大生練車摔溝亡,白喬茵重返現場提4質疑。(圖/翻攝自白喬茵FB粉絲專頁)
記者賴文萱/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剛從文藻外語大學畢業的丁姓女子,6日晚間在校外人行步道上練習騎機車,疑因操作不慎,連人帶車衝進排水溝,經救護人員救起送醫搶救後,仍不治身亡。國民黨高雄市議員白喬茵重回事故現場會勘後,提出4點質疑,公部門在這起事故中是否完全沒有責任?
白喬茵指出,父親節前夕,剛畢業的高雄文藻女大生連人帶車翻落大排意外身亡,網路上有不少輿論檢討亡者,水利局也在第一時間告訴大眾這是休憩步道、一般機車不得進入,並強調愛河沿線的護欄格式都是統一高度,言下之意:設計沒有不妥、護欄不會過低、騎車的人問題比較大。
▲白喬茵重返事故現場,在溝渠另一側發現一個限速20的告示牌,卻只畫設禁止汽車。(圖/翻攝自白喬茵FB粉絲專頁)
「當然,技術好壞或者該不該在此處騎車都得由女大生自己扛,但公部門在這起事故中是否完全沒有責任呢?」白喬茵事後與和團隊重回事故現場會勘,發現河岸有一些硬體設施和市府說法有落差。
第一點,市府說現場有設置一般機車不得進入的告示牌,但他們撐著傘沿岸尋找,同向入口處完全看不到,反而是在400公尺遠的反方向處才發現;但同時卻也在溝渠另一側發現一個限速20的告示牌,卻只畫設禁止汽車。究竟機車族們在這個空間的角色是甚麼,說真的,有限制,但限制得很曖昧。
第二點,若是河邊兩側統統禁行機車,那為什麼文藻大學又要將機車停車場的出入口設在大排旁邊?市府不用落實督導責任前去和校方協調用地的合法性嗎?還是只要忽略學生的使用需求,直接劃為園道就可以撇除發生意外時的責任?這其實是很多文藻生的必經道路啊。
第三點,市府說愛河沿線護欄都是統一高度,30年前就是這樣打造的,但難道沒有一些因地勢影響所以臨路較近或溝渠較深的區段該特別加強高度嗎?統一格式是正確的嗎?白喬茵說,這個意外讓她驚覺,原來市府已經30年沒有檢討愛河沿線步道的安全性了。
第四點,市府說此處只開放給自行車和行人通行供休憩使用,但眼見岸邊防護鍊條低到快垂地,「有架設=沒架設」,如果帶小朋友來散步騎車、或自行車不小心撞到行人得急煞,這麼窄的腹地絲毫沒有緩衝空間,摔下去真的也只是幾公分的運氣問題而已,對自行車和行人來說就安全了嗎?
▲文藻女大生練車摔溝亡,白喬茵重返現場提4質疑。(圖/翻攝自白喬茵FB粉絲專頁)
白喬茵表示,如果使用者違規,高雄市府該罰就罰,但不代表市府不需檢討圍欄的安全性。她說,違規騎車與不限車種易因意外而跌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她不是要戰誰,是希望市府和校方可以重新檢討此處的用路安全。
她也表示,團隊當時站在那邊半小時,來來往往的機車真的不少,這就代表部分使用者的確有通行的需求,建議市府和校方共同召開協調會,聆聽文藻學生的聲音,而不是放任大批學生們每天行駛在危險中,出了事就推給大學生自己違規。
▲丁姓女子練習騎車,操作不慎衝破護欄衝進排水溝。(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針對白喬茵提出的質疑,也引起不少網友在留言區討論,有網友贊同她的看法表示,「我騎自行車經過此地也是覺得很危險會掉下去!」、「市府不用心,出事往外推!學校要負起教育學生安全的責任!」、「照水利局說法,這一整條都禁行機車,事實上卻是文藻學生每天上下課騎往停車場的路上。而且不要說學生,連居民也在騎」。
但也有人認為「這次我反而不會怪罪到市府身上,其實不太會騎車想練習的人,本來就會找人非常少,或不能騎車的地方做練習」、「人應該也有自己判斷何謂安全何謂危險的基本準則,如果為了提高安全而打造阻礙景觀的設施,對觀光休憩感受的影響也是不小」、「我不贊成將欄杆抬高,因為這個是愛河的標誌」。
▲女大生連人帶車衝進排水溝,一旁的女同學目擊淚崩,緊急報案。(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水利局先前則強調,該處依都市計畫劃分為園道,目前規劃作為河岸綠地休憩步道使用,現場有設置告示牌,一般機車不得進入。對於悲劇發生深感遺憾,但休憩步道設置目的並非在供學習騎機車使用,且愛河沿線的護欄格式,都是統一的高度,供行人步行時之防護。
▲丁女不慎摔進排水溝。(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