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蘇絢慧與插畫家施暖暖合作「內在小孩快樂牌卡」,可當作日常的心靈急救箱。(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採訪報導
不論幾歲,「內在小孩」都跟隨我們一輩子,卻有許多成人長期忽略他的存在。心理師蘇絢慧提到,很多立即性的情緒反應,其實都跟童年記憶有關,如果缺乏覺察,可能會面臨「反覆的困擾」;但人們可以透過覺察,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她近來與插畫家施暖暖合作,設計「內在小孩快樂牌卡」,透過不同玩法幫助人們調節情緒、自我探索。
▲很多人歷經反覆撞牆的議題,可能是長期忽略「內在小孩」。(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究竟什麼是「內在小孩」?蘇絢慧解釋,內在小孩是我們的「情緒經驗」和「情緒記憶」,並且許多都跟童年的記憶有關,因為大多人對生活事件的理解、認知觀點,都在童年到青少年之間的時期底定;直到長大成人後,遇到許多情境,若有立即的情緒反應,多半都是因為童年經驗帶來的觸發。
例如走在路上遇見認識的人,笑笑的打了招呼,對方卻沒有反過來對自己笑或打招呼,有些人立刻被情緒觸發,直接反應認為「對方不喜歡我」;但也有些人會認為,「可能是對方太忙了,沒看到我」。不同的反應,都跟他們各自的童年記憶和經驗不同有關。
蘇絢慧說,重點在於我們能不能去覺察、意識,如果始終缺乏覺察,就可能會陷入「自動化反應」,反覆在相似的議題上卡關,反覆遇到相同的困擾,身邊不斷出現類似情形的人事物,還認為他們都在針對自己,卻不明白為何如此。
如果一個人的自動化反應中,經常對事情的看法和情緒有負面傾向,那麼每次他面對新的任務、新的可能性時,這些負面情緒和想法往往也會造成阻礙,讓當事人反覆陷入膠著。
▲▼蘇絢慧和插畫家施暖暖受邀合作,打造全台第一副以「內在小孩」為主題的牌卡。
她鼓勵成人們可以透過學習,用新的方式去認識世界,然而從有意識到產生行動,往往還歷經不同階段,有時候進步的過程並非直線上升,而是反反覆覆、來來回回。一旦透過學習來的新方法,一次又一次運用在生活和事件中,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得到正面回饋,改變身心的反應,也會加強並改變原先的大腦迴路,成為新的內化。
關照自己的「內在小孩」,甚至重新養育內心的小孩,是成人們有機會透過刻意練習而達成的事。很多人都希望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有選擇權,回頭關注自己的內在小孩是一條重要的路徑,尤其「快樂」被許多人忽視,尤其許多大人會在乎自己的成長、進步,也會被要求達到各種目標,卻很少去談論要「快樂」。
因此蘇絢慧和插畫家施暖暖受邀合作,打造全台第一副「內在小孩快樂牌卡」,裡頭分為30張快樂練習卡、30張抱抱療癒卡,所有圖像也是暖暖和蘇絢慧經過討論而設計,具有心理的理論基礎;療癒卡的每一句文字,也是由蘇絢慧親自撰寫。
▲牌卡的圖文皆有心理理論作為設計基礎,每一句文字也是由心理師蘇絢慧親自撰寫。(圖/記者林育綾攝)
蘇絢慧提到,自己長達20年來,時常透過牌卡協助自己和個案,探索心靈和潛意識,許多心理領域的專業人士也經常會用。而她在這次創作這副牌的過程中,也不斷呼喚自己的內在小孩,跟她連結,因為內在小孩也時常提供我們很好靈感。
使用的情境,可以是「日常保健」,早上出門前抽一張快樂練習卡,作為當日的提醒,有意識地練習快樂;晚上睡前抽一張抱抱療癒卡,作為沈澱、支持、修復和安慰自我,或是作為靜心的工具。
除此之外有些「特殊時刻」也能抽排輔助,蘇絢慧舉例,像是面對期待已久的事件或任務,但情緒上有些不安、緊張時,也能各抽一張,看看能夠帶著什麼樣的提醒和態度,去迎接及面對挑戰。
另外像是在沮喪、遇到挫折、壓力、產生負面情緒時,也可以透過抽牌來替自己「急救」,為自己提供支持。牌卡盒內也負有說明書,提供10種玩法來探索自我、對應不同需求,還有指引卡來協助使用者自我對話與覺察。
▼心理師蘇絢慧也特別設計指引卡,協助使用者自我對話、覺察。(圖/女人迷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