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姑娘丁文蘊與山東籍丈夫定居北京 。(圖/翻攝 京彩台灣,同下)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這是一段跨越兩岸20多年愛情故事,來自台灣醫生世家的姑娘丁文蘊赴美留學,最後落腳北京讀協和醫學院,遇上山東小夥王強,兩人在從協和相識相戀到婚後相敬如賓,從幸福小兩口到兒女雙全,獲得2022年「十大首都最美家庭」、「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回首過去,丁文蘊月薪只有3千人民幣,她依然堅定信念,親眼見證大陸發展進步,隨著月薪翻倍,最終證明自己決定是對的。
來自台灣的丁文蘊,是家裡的老大,下有一個妹妹和弟弟,父母都學醫在醫院上班。丁文蘊憶起自己童年,「在醫院出入像在鄰居家玩一樣」,學醫也是受家裡的影響。
丁文蘊的大學專業是微生物,後在美國讀碩士,最初在實驗室學習。有一天爸爸打電話來,說大陸臨床醫學系在招生,問她有沒有興趣。丁文蘊覺得臨床醫學面對人,自己的性格更適合與人交流,而不是在實驗室枯燥做實驗。沒想到當年一念一間的決定,影響了自己之後驚喜人生。
▼ 丁文蘊與丈夫王強在學校相識相戀,走入婚姻20年 。
▲丁文蘊來自醫學世家 。
回憶在北京醫院當實習醫生期間,遇到來自山東同學王強,兩人都在同一個科室。丁文蘊說,「我跟著他一塊看病人。對我來說他是學長,知識儲備比我們多很多,是要向他學習的。」
王強聽到這裡露出靦腆的微笑表示,「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是換科,我們要輪轉,當時見了她就覺得這姑娘和別人不太一樣。所以我就使勁把她要過來和自己一個組。」
▲兩人成長環境不同,曾因育兒理念有分歧 。
丁文蘊清楚,兩人成長環境不同,在很多事情理念上不同,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過分歧。像是吃飯這件事,王強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說話,丁文蘊認為這是全家溝通時光,通過溝通了解,解決不少問題。
她也感念公婆包容,「爺爺會幫忙接小朋友放學,盯著他們寫作業,其實很辛苦,會幫我們分擔很多,感恩有爺爺奶奶的幫忙。」
2002年來北京至今20多年,當年丁文蘊的父親來北京的學校報名瞭解情況,明城牆遺址公園還處於規劃建設期。她說,「等再送我來上學的時候,那個地方就乾淨整潔了。2003年搬到花市大街社區,門口只有兩條老路,後來道路拓寬,環境更加整潔,我也是北京發展變化的見證者。」丁文蘊回憶起今非昔比的變化,感慨不已。
▲丁文蘊是大陸和北京發展的見證者。
大陸軟硬件的發展變化,丁文蘊都看在眼裡,回憶2005年協和醫院掛號大廳,凌晨三、四點就有排隊人潮,「隨著近20年的發展,可以在手機APP掛號,可以完成繳費,下載化驗單,甚至病歷都看得見。」丁文蘊也能在手機報稅,大陸這些方面提前超越台灣。
談到互聯網快速發展,丁文蘊表示,「大概是5年前我和家人說,最佩服大陸兩件事,一個是互聯網電商,一個是物流發展,這兩項讓老百姓享受的生活便利是超越世界的,美國那些eBay網都差遠了,最近在網上買一些小魚、水草,都不敢想象這些也能直接寄給我,真的很神奇。」
▲大陸互聯網快速發展,拉近兩岸心的距離。
「網路的發展也拉近親情的距離,現在用微信和家人視訊簡直太方便了。」丁文蘊還記得有一段時間用開心網,在家就覺得遠在千里的爸媽就在身邊偷菜。丁文蘊也分享,有了台灣居民居住證,搭高鐵可以直接刷進站,在大陸生活更加便利。
回饋社會也是丁文蘊的堅持,參加台灣台籍陸醫協會,在全大陸各地舉辦義診活動,曾經前往台州玉環為海島居民義診。新冠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夫妻倆積極報名要求去武漢,雖然科裡派更年輕的醫生去,兩人留下來承擔起在北京的抗疫工作。王強在消化內科,做胃鏡檢查都是全副武裝、最高防護,很辛苦。丁文蘊是二級防護,因雷射操作造成皮膚組織的噴濺,成為全家第一個「中獎」的人。
丁文蘊一家曾參與2022兩岸青年峰會的婚姻家庭分論壇,分享家庭的狀態、生活歷程和對家庭的理念,對孩子來說,覺得是對家庭的一種肯定,增加家庭的向心力,是很正向事情。
談到台灣某些對大陸負面報導,丁文蘊也有自己的觀察,「台灣之前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但不代表全台灣的百姓都這麼想,大家聽聽就好了,更多的時候自己要有一個過濾審視的過程。」
回想剛當醫生時,一個月薪水是3000多人民幣,換算台幣是1.5萬,妹妹當時在台灣月薪快10萬元,差距很大,隨著大陸發展越來越好,薪水也開始翻倍,付出也得到回報,丁文韻說,「我現在很有底氣跟他們說,我的堅持是對的,我現在過得很好!」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