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天回醫簡」出土900餘枚竹簡,至今已修復116枚。(圖/翻攝央視)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於2012年出土900餘枚包含醫學內容的簡牘,這批醫簡相傳正是開創中醫「望聞問切」醫理的扁鵲所著。由於這批書簡在水中浸泡約2000多年,殘缺、散亂情況十分嚴重,經過文物專家十餘年的修復、還原、研究,現整理出930支醫簡、2萬餘字內容,目前只有僅116枚簡牘完成修復,在成都博物館展出其中32枚。
▲「天回醫簡」內的敝昔被認為就是扁鵲。(圖/翻攝央視)
《央視》報導,在醫簡的整理、修復過程中,多次出現「敝昔曰」的字樣,經專家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後發現,「敝昔」就是扁鵲,而醫簡中所述「五色脈診」也正是扁鵲所創,是後世公認的中醫脈診學的理論基石。
這批醫簡經整理後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音同拔)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療馬書》等8部醫書。
▲工作人員修復醫簡。(圖/翻攝央視)
醫簡內容包含經絡、臟腑、針灸、湯藥等不同領域,還首次系統論述中醫脈診原理,開創望聞問切、辨病論治先河,為同期最大篇幅中醫理論與實踐著作。此外,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在後世仍廣為流傳。
外界一度懷疑,2000多年前的醫書對於現代人的實用性使否存在?在這批醫簡中的《經書·上脈》第一句話提到,「敝昔曰,人有九竅五臟十二節皆朝於氣」,這句話便是奠定後世脈診學的理論基石。
▲和「天回醫簡」一起出土的髹(音同休)漆經脈人像。(圖/翻攝央視)
至於《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中所述的一百多個醫方,證明漢代已經用上「中藥復方」,絕大多數藥物配伍仍為現代醫家沿用(《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中的治疝方與《傷寒雜病論》中的仲景桂枝湯只有谷與甘草之別,據此可以窺見仲景桂枝湯的來源)。
同時,和「天回醫簡」一起出土的完整髹(音同休)漆經脈人像,是大陸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與墓葬出土的經脈醫書相對照,對研究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極具意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