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大團隊2021年進行宏觀及微觀核廢水擴散模擬實驗。(圖/翻攝封面新聞,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日相岸田文雄昨(22)日宣布,24日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廢水。對此,太平洋鄰近國家紛紛提出抗議,大陸外交部還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提出嚴正交涉。同時,一份來自2021年北京清華大學的核廢水擴散模擬實驗也在大陸各社群網站上瘋傳,實驗結果顯示,核廢水經240天到達大陸沿海、1200天後便會覆蓋北太平洋。
《封面新聞》報導,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並實現了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
宏觀模擬實驗結果顯示,核廢水在排放後240天就會到達大陸沿岸海域,1200天後將到達北美沿岸並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此後,核廢水內含物質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擴散,另一邊則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
實驗中表明,儘管核廢水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濃度區域將沿著北緯35線附近向東延伸,從東亞周邊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約6.5年)時,大陸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除宏觀擴散模擬實驗外,研究人員還透過微觀方式進行氚的擴散模擬實驗,微觀擴散分析更加關注核廢水內含物質個體的行為,例如,對模擬結果中到達沿岸海域的某三個核廢料微粒,以400天為取樣間隔得到其運動軌跡。基於這些運動軌跡可以發現,美洲沿岸海域的污染物主要藉由橫跨太平洋到達。
根據日本的排放計劃,一單位氚廢棄物的濃度大約對應每立方公尺0.29貝可,相比於氚在海洋中的背景濃度來說不算大。然而,這項研究對於污染物長期擴散的預測、核廢水排放計劃的合理應對以及後續放射性物質濃度的監測仍具有重要意義。
在該研究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進一步試驗來探究生態環境對於放射性物質的敏感性,確定放射性物質濃度增加對於海洋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程度,從而最終判斷排放核廢水這一行為對於整個海洋和人類的影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