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1、2年後到台灣」 氣象局曝2時間點氚濃度增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日本政府宣布,若海象條件允許,將在今日(24日)啟動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作業。我國原能會核研所與交通部氣象局合作,進行含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廢水大約會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但還是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對台灣附近海域的輻射安全影響為低到可忽略的程度。

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圖/翻攝自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

▲含氚廢水擴散動態模擬分析圖。(圖/翻攝自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氣象局22日曾在臉書發文表示,原能會和氣象局共同合作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並針對含氚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透過2011年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以及日本政府規劃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作業內容為依據,用電腦模擬出含氚廢水在周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分析結果顯示,假設從2011年日本福島開始排出含氚廢水,廢水主要會隨著黑潮延伸流與北太平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西岸傳輸。

氣象局說明,在向東傳輸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廢水會順著強勁海流兩側反向流動的渦旋向南傳送,再隨著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影響台灣周遭海域,根據模擬結果,台灣附近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1至2年、4年,出現2次較明顯的氚濃度。

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圖/翻攝自Facebook/報氣候-中央氣象局)

▲含氚廢水將在排放後1至2年到達台灣附近海域。(圖/翻攝自Facebook/報氣候-中央氣象局)

原能會也解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會沿著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部分廢水則會受到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 (10-6 )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

原能會強調,等到日本政府正式啟動排放作業之後,將依據實際排放情形進行擴散動態模擬評估,並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民眾可以透過原能會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了解相關資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