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成病友確診攝護腺癌已晚期。(圖/記者鄺郁庭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一名70多歲導遊平日排尿無異常,但卻在4年前體檢發現PAS指數異常高,前往泌尿科就醫檢查時,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前期症狀難辨別,就算出現排尿困難仍警戒心不夠,臨床統計近6成病友確診都已晚期,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半年都要定期到泌尿科做檢查。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其實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已分別占男性癌症的第5位及第6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5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2,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除了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外,病友也往往忽略警訊,以至於近6成台灣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更有3成以上病友初次診斷時就有轉移病灶。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圖/記者趙于婷攝,下同)
歐宴泉指出,攝護腺癌的症狀最常見「排尿困難」,但很多有症狀的人,都會先到診所就醫,等轉到醫院往往都已晚期,甚至有多數男性顧及自尊心,寧願穿成人紙尿褲也不願至泌尿科檢查,再加上衛教宣導不足、篩檢也不如其他癌症普及,導致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較西方國家高。
值得注意的是,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骨頭」,約佔75%,其次是轉移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門診觀察到有些病友都是先至骨科或其他外科就醫,因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醫師建議,男性50歲以上每半年就要定期到泌尿科檢查。
台北榮總泌尿部男性生殖科科主任黃逸修醫師也分享一名70多歲導遊的臨床病例,該個案平日排尿無異常,直到4年體檢發現PAS指數異常高,檢查發現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接受去勢療法、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及化療仍持續惡化,由於基因檢測發現有BRCA突變基因,之後使用單一PARP抑制劑治療,治療半年PSA指數下降。
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除年齡60~80歲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帶有如BRCA突變基因者、服用男性激素或平時攝取較多高脂肪食物」等都是的高危險群。歐宴泉也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進行血液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和肛門指診,若是高度懷疑者,建議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切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