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受害救濟遭批慢!疾管署喊案件暴增18倍 審查專家增至逾50人

▲▼BA.5 BA.4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開打。(圖/記者屠惠剛攝)

▲新冠疫苗接種,資料照。(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6日)批評新冠疫苗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緩慢,不符民眾期待,要求衛福部加快審議進度。疾病管制署回應,我國自110年開始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作業後,審議案件大幅成長,光是今年每月平均案件235件,比先前成長近18倍;這段期間,疾管署專家小組人數已經從原本24人倍增至逾50人,加速加速案件鑑定。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預防接種為傳染病預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之目的係為使因預防接種而致死傷之民眾,經由專家的審議,進而獲得合理救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給付對象依法應為「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衛生福利部為提供合法適當的救濟,邀集相關領域專家組成「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檢視個案的完整病歷及檢查結果等資料,依據客觀的關聯性判斷標準,經公正的鑑定審議程序,才能完成個案狀況與預防接種關聯性的審議並核定救濟金。

針對審議進度之質疑,疾管署說明由於110年國內開始施行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作業,相關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案件大幅成長,超出審議小組及地方政府衛生局的執行量能,導致作業時間較長。

▲▼疾管署8/29疫情週報,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圖/記者洪巧藍攝)

而為加速審議作業,衛生福利部已持續加邀醫學專家協助鑑定審議,並增加審議會議召開頻率,擴增每次會議的審議案件數,今年每月平均審議案件數為235件,與接種疫苗前的109年每月平均審議案件數13件相比,案件審議數成長近18倍,參與審議委員專家所付出心力難以衡量。

為加速案件鑑定,疾管署將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及專家依據其醫學專科分為5個工作分組,密集召開分組會議同步鑑定不同症狀類型之案件,申請案件經各工作分組討論並決定關聯性及救濟金額後,提報審議小組會議依法審定。

又考量疑似COVID-19疫苗不良反應之症狀類型持續增加,除原有小兒感染、小兒神經、小兒神經 、兒童心臟、血液疾病、分子與基因學、組織病理、小兒過敏免疫、小兒腎臟、細胞病理等24位專家,另加邀病理解剖、婦產科及內科各領域近30位醫學專家,共同分擔審議小組委員之鑑定審議工作,以維持審議品質。

此外,有關救濟補助的範圍,審議小組認定個案受害情形與預防接種為「相關」者,可核予救濟金,而對於關聯性判定為「無法確定」者,亦可獲得救濟補償,已屬制度上的從寬處理,且審議小組審酌個案救濟金時,也會以疑似受害人有利之立場,從寬審定其救濟給付金額。

目前核予新冠疫苗救濟給付及補助金額計新臺幣1億5,302萬5,000元,已超過過去30年(78年至109年)所有種類疫苗之救濟給付及補助總額(1億2,962萬5,000元)。

疾管署強調,為維護民眾權益,縱使申請案件量驟增,衛生單位仍須費時收集個案完整病歷資料,供審議小組須逐案檢視並參酌醫學實證等資料,按程序審慎完成鑑定審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