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男子吃生醃海鮮後做4次手術失去1條腿。(圖/翻攝自海峽都市報)
記者鄭思楠/綜合報導
福建泉州一32歲男子小偉(化名)近日生吃了一盤海鮮,第二天高燒39.5度,精神萎靡,還出現膿毒性休克,右大腿腫脹明顯,腿部皮膚已經發烏。在醫院救治了一個多月,經歷了4次手術,他的命是救回來了,可惜因為嚴重感染,導致肢體缺血性壞死,小偉的下肢並沒有保住。
據《漳視新聞、海峽都市報》報導,小偉在8月中旬的一天,他吃了生醃海鮮(編按:魚、蝦、蟹等海鮮或河鮮,用酒、姜、蒜等調料醃製,再冷藏或冷凍製作而成),還喝了點酒,回去時摔了一跤右腿磕破,他沒在意。不料第二天他就發起高燒,右足背到右大腿紅腫,皮膚發黑。撐到第三天,他被同事送醫。
「人送來時,高燒39.5℃,精神萎靡,血壓低,出現膿毒性休克、多臟器功能不全;從右足背到右大腿腫脹明顯,皮膚發烏,局部出現血泡,肢體冰涼,右下肢廣泛缺血性壞死」,接診的燒傷創面修復科主治醫師立即給予補液抗休克、抗感染、臟器功能維護等一系列治療,並對右下肢進行搶救性手術。
由於心臟、肝臟以及腎臟等臟器功能受損,小偉還需進行血透、生命支持等治療,術後被送入ICU進一步救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如此嚴重的感染呢?醫生說,「男子沒有什麼基礎疾病,我們高度懷疑與他病發前食用生醃海鮮有關。」醫生進一步稱,術後分泌物細菌培養提示「創傷弧菌」,生的、未煮熟的或不新鮮的海產品可能攜帶這種病菌,進食可能引發感染。
據了解,創傷弧菌又稱為海洋弧菌,是一種棲息於海洋中的細菌。創傷弧菌廣泛分佈在海水中,可從牡蠣等海產品中分離得到。被感染者起病急、進展兇猛、救治困難,若在48小時內未能及時治療,死亡率能達到50%以上;若超過72小時都未作有效治療,死亡率能接近100%。
醫師表示,感染創傷弧菌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接觸海水或海產品刺傷皮膚而感染。不少感染者不得不截肢(指)保命。其中,創傷感染型最常見。另一種是進食被創傷弧菌污染的海產品,創傷弧菌經胃腸道黏膜入血引起全身感染。
「創傷弧菌感染發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一方面,夏秋季水溫較高,適合海洋弧菌的生長和繁殖;另一方面,人們去海邊遊玩、處理海產品及食用海鮮的機會更多」,醫生說,感染創傷弧菌的人並不多,但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慢性腎炎、痛風、血友病、腫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群體發病率較高。
由於創傷弧菌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預防非常重要。醫生建議,第一,受損的皮膚或裸露的傷口要遠離海水。第二,處理海鮮等時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患有基礎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功能較差的人,清洗處理食材時要盡量戴上防水厚手套,或借助尖刀、鉗子等工具防止被刺傷。第三,高危人群要避免進食生海鮮。
醫生強調,「平時被魚刺、貝類刺傷,應立即用清水清洗傷口並消毒,若傷口出現異樣,立即就醫。若因為接觸海水、海鮮或被貝類、魚刺傷肢體而引起感染、發燒,出現低血壓和其他症狀,應及時就醫,並把受傷過程詳細告訴醫生,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