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虎頭蜂全都致命!中秋前後最兇猛 消防局曝防蜂保命秘訣

▲築巢於矮樹叢中的黃腰虎頭蜂窩。(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築巢於矮樹叢中的黃腰虎頭蜂窩。(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近日全台灣頻傳民眾遭虎頭蜂螫的事件,有旅遊踏青集體遭螫,亦有在家整理花圃不慎遭螫。花蓮消防局近期已接獲數起蜂螫案件,但所幸都能經由高級救護技術員立即進行肌肉注射腎上腺素,最終平安脫險。只是為何不論是在山區或是在平地都有可能遭到虎頭蜂螫呢?又該如何預防及躲避呢?
 
虎頭蜂種類眾多,但在台灣嚴重威脅人的虎頭蜂主要有4種:
1、分布在人口聚集區域的「黃腰虎頭蜂」。
2、分布山區的「黃腳虎頭蜂」。
3、「黑腹虎頭蜂」。
4、蜂巢在山區地下的「台灣大虎頭蜂」

其中「黃腰虎頭」蜂主要分布於平地、丘陵地、到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但無論是哪一種虎頭蜂,若是被螫者是剛好對蜂毒會嚴重過敏的人,被螫一針的蜂毒量都有可能讓過敏者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喪命。
 
虎頭蜂的生活是有週期性的,大多數是周年性。以分布在都市及市郊的黃腰虎頭蜂為例,牠們通常棲息在房屋屋簷下和樹枝上,每年3、4月開始築巢,蜂后首先生育一、二十隻工蜂以協助築巢、採集和育幼的工作,蜂巢由棒球大小逐漸增大,蜂后持續產出更多的卵,卵經過幼蟲、蛹,再羽化為工蜂,老工蜂逐漸衰老,新工蜂數持續增加,蜂群遂漸擴大,蜂巢亦隨之加大。當時序進入5、6月份,蜂數增加到千餘隻,蜂巢約籃球般大小。當時序進入9、10月(中秋節前後),蜂巢發展來到最盛,並準備分巢。因此蜂群在中秋節前後的這段時間,蜂群最大、為了繁衍保護下一代、攻擊力最強。
 
虎頭蜂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同一隻虎頭蜂能反覆螫叮數次。一般蜜蜂螫針末端具有倒勾,當其進行螫叮動作時,即會因此造成腹部組織拉扯破裂死亡;然虎頭蜂無此顧慮,其可反覆多次螫扎。且虎頭蜂屬於社會性蜂類,社會性蜂類能分泌「警報費洛蒙」。警報費洛蒙是蜂巢受到攻擊時的警報器,也是標示敵害的標示物。所以當你被一隻虎頭蜂螫叮的同時,你可能也被虎頭蜂噴上了「警報費洛蒙」的標記,其他蜂將會對你進行密集集中式的攻擊。
 
綜觀歷年的遭蜂螫案件可以約略歸納出容易遭到蜂螫的人有:(一)景觀維護業 (二)農業 (三)土木建築與修繕業 (四)空調業 (五)森林遊樂/國家公園之環境維護人員(六)林地整地除草相關作業人員(七)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之稽查巡邏執法人員  (九)觀光旅遊導遊領隊人/登山嚮導 (十)其他:遊客、各級學校學生。

▲築巢於矮樹叢中的黃腰虎頭蜂窩。(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黃腰虎頭」蜂主要分布於平地、丘陵地、到海拔1千公尺以下地區,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
 
那又該如何避免遭到蜂螫呢?花蓮縣消防局提醒您:
1. 避免進入沒人走的草徑、草叢,這些區域可能是蜂類選擇築巢之所在。
2. 攜帶並在身上、衣服上噴灑含有DEET(敵避)成分的防蚊液。除了能避免在戶外遭蚊蟲叮咬外,蜂類也不喜歡。因此選擇防蚊液應該選擇成分、而不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味道喔!
3. 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淺色衣帽。並避免深色、毛織品或表面粗糙的衣帽。褲子能夠紮到靴子裡最好。此外香水、化妝品或特殊氣味亦是招蜂類靠近的原因之一。
4. 發現有任一蜂類從身邊飛過時,最好方式是暫時保持站立不動,牠可能是巡邏蜂。千萬不可以手拍打或揮動衣物驅趕,最好方式即是讓牠自行飛離。以手拍打,雖然那隻蜂可能被趕走,但卻可能引來蜂群,使後來的人成為可憐的犧牲者。
5. 如果發現二、三隻巡邏蜂在你身旁打轉並盤旋不去,表示蜂類已懷疑你是敵害,此時首要工作是保持鎮靜,緩慢安靜的離開現場,稍後蜂類即可能自然離開。人的肢體大動作及因緊張吼叫是非常具危險性的,因只要猛力揮趕閃避,或動手驅蜂、拍蜂,必遭蜂螫。
 
倘若真的仍不慎遭蜂攻擊時之現場處置方法:
(1)提醒隊友,立即朝反方向(即來時路)逃離,注意勿跌倒墜落。「先離開危險的現場、再向119報案求救」千萬不要再堅持前行,或是試圖穿越。

(2)身上的背包,衣物等都有保護作用,除非嚴重影響行動,否則不要脫掉。 如有隨手可得的多餘衣物、雨衣或其他遮蔽物,即可利用包住頭頸等裸露部位,避免被直接螫叮。
 
花蓮縣消防局表示,請民眾務必牢記,「少螫一針,就少一點致死的危險」。且報案時,請主動告知119受理派遣人員「受傷人數」以及「傷情狀況」(例如患者保持清醒還是已經昏迷了)以利派遣足夠或是適當的救護技術員攜帶必要藥物前往救援。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