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原秒脈衝奪諾貝爾物理獎 學者讚:開創新的時間解析能力

2023年10月3日 22:11

▲▼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

▲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三位得主,國內學者稱讚是開創新的時間解析能力。(圖/翻攝自推特)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於台灣時間今(3日)傍晚揭曉,由美國等3名學者以「為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生阿秒光脈衝的實驗方法」共獲殊榮。國內學者表示,三人的研究就像發明超快速度的照相機或攝影機,可拍攝電子動態變化,測量到第一個原秒(阿秒,10的負18次方秒)的光脈衝,並作為計算單位,開創新的時間解析能力,未來可應用在半導體製程,有助於材料科學的發展,並讓半導體等元件的性能更進步。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資料,今年3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包括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亞谷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克勞斯(Ferenc Krausz)及瑞典隆德大學呂利耶(Anne L'Huillier)。

今年三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創造足夠短的閃光,可以拍攝電子極快速運動的快照,並以阿秒作為計算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天邀請國內學者專家,解析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研究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陳明彰指出,人的眨眼速度約10的負三次方秒,這次得獎的研究領域「阿秒」,則是10的負18次方秒,在他還是學生時,這三位得獎者已是阿秒光脈衝的研究先驅,這次三位實驗物理學家,更奠定阿秒光脈衝的基礎,開創新的時間解析能力。

陳明彰表示,有許多元件需要在奈米世界中快速運行,例如電腦記憶體、控制器,都需要快速控制電子的移動,而阿秒雷射的技術能直接觀測到更多需要極短時間操縱的應用。有更高的時間解析度,能解析電子在奈米世界的運動行為,了解由電子主導的一些物理機制。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研究所助理教授賈世璿,則是說明阿秒光脈衝的用途。他以相機的快門為例,若要捕捉瞬間移動的現象,需要很快快門,科學家一直想要研究相機快門極限,來看到更細微的物理現象。而不同的微觀動態具有不同的時間尺度,例如要看到動態化學反應,需要能看到10的負12次方秒的現象,但若要看到比化學反應更快的電子運動的行為,則需要更快的光脈衝作為快門。賈世璿比喻,運用阿秒光脈衝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產生更快的快門,藉由比較兩個快門拍的東西,知道電子在物質中的動態行為。

羅志偉則比喻科學家,利用阿秒光脈衝量測物質的動力學過程,很像在幫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電子、聲子、自旋)拍電影,可以同時記錄這三個基本單元在不同時間尺度下的動力學。另可以運用阿秒光脈衝,讓本來不導電的絕緣體變成導體。

羅志偉更指出,阿秒光脈衝的重要性在於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操控材料,以改變其物質特性,實現高速的光操控元件,例如更高速運作的電晶體、邏輯閘等,進而製作更快速的電腦。羅志偉研究團隊曾經用飛秒雷射在二維的材料上寫入0或1的資訊,並在飛秒時間尺度下把寫入的資訊讀出來,在同樣架構下,若能使用阿秒雷射,可比現有的研究結果再快上一千倍。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溫昱傑指出,阿秒光脈衝獲獎,是另一個雷射技術進步使物理進展快速的案例,而且在阿秒的時間之下,除了電子,其他物質都是凍結的,所以可以很單純的了解電子在基礎物質的行為特性,例如水、金屬、半導體、超導體等等。而這類研究,將有助於研發半導體這類涉及電子在材料之間轉移或散射等現象,會影響我們去研究、發展新的材料,幫助量子材料科學的發展,預期會讓半導體元件性能更進步。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