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圖/郭辦提供)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血汗醫護的稱號在台灣醫療體系已存在多年,總統擬參選人郭台銘今(11)表示,由於行政部門用錯方法,才會造成人力問題步步陷入難解困境,因此他也拋出4大醫護政見,包括「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即時盤點需求」、「提升醫院推動全責護理」、「籌措預算激勵人力留任」以及成立「行政院智慧醫療辦公室」,盼能調理醫療人力政策,並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不再讓醫療人員做功德」。
郭台銘11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他在2000年創辦永齡基金會,投入健康志業,又在2018年捐助成立台大癌症醫院,但在深入瞭解醫療體系後,才發現醫療人員的付出背後暗藏著諸多制度缺失,像是長久的人力不足、國家經費不備,導致國內醫療形同行走鋼索。
▲郭台銘拋出4大醫護政見。(圖/翻攝自Facebook/郭台銘,下同)
郭台銘分析,細看現有醫事人力政策,最主要是「第九期醫療網—建構敏捷韌性醫療照護體系計畫」中,闡述精進醫事人員培育及整合照護能力、提升資源不足地區之醫事人員羅致及留任、改善醫事人員執業環境、改善專科護理師及護產人員職場環境及強化非訴訟之醫療糾紛處理,「不過,分析其內容,將發現由於行政部門用錯方法,才會造成人力問題步步陷入難解困境!」
郭台銘4大問題,首先是「人力評估步調緩慢,不足作為人力政策規劃基礎」,衛福部規劃每年至少執行一項「醫事人員供給與需求狀況評估」,換言之,十五類醫事人員,最多需耗時15年方可完成一輪調查評估,「然而,台灣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後,預計再7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試問如此牛步的調查進程,如何適應人口結構轉變?」
其次,是「部會各自為政,缺乏跨部會視野,育才觀念薄弱」。郭台銘認為,除解決區域醫療人力「不均」問題外,根本上的人力缺口,是當前更為迫切的課題,然而不論是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都沒有以更上位的視角,超前因應人口老化後醫療需求倍增,與即將因少子女化所致學生銳減,兩者積累而成的醫療人力供需失衡。
另外,還有「檢討醫院人力配置,卻未解決人從何而來」和「政府僅編列2,500萬解決護理師嚴重不足問題」2大問題。郭台銘直言,衛福部規劃「三班護病比」,護理人力缺口將達7553人,鋸箭式的政策推動將影響醫療服務永續,而政府在第九期醫療網中只逐年編列2559萬元的微薄公務預算規模,衛福機關卻未能即時透過政策誘導、擴大經費挹注,積極提升職場環境。
為了重整醫療人力,郭台銘也提出「四帖藥方」,盼能從上位宏觀藍圖,到減輕照護負荷,充實預算留才引才,強健未來十年國內醫療服務的基礎,內容如下:
一、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即時盤點需求,預估未來人力需求,定時邀集相關團體溝通對話。
前次系統性的護理人員供給與需求狀況評估,已經是2015年的《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計畫》,推估情境早已和今日不同,供需現狀有許多落差。郭台銘認為,應以三年為單位完成一輪各類醫事人員人力評估,且要持續同步追蹤驗證推估結果,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即時盤點需求,並將人力評估數據於網路專區公開揭露,藉由即時數據,迅速即時調整人力政策。
二、提升醫院推動「全責護理」,回歸專業降低負荷。
「要額外做好多專業外的事!」是郭台銘時常聽到醫療機構內朋友們心聲。無論是健保申報、績效管考、督導考核,或是護理人員疲於奔命,忙於護理照護外病人看顧。在照顧輔助人力方面,郭台銘將結合長照政策,使醫療與長照間的人才爭奪不再重演;也要在健保總額中編列足額預算,避免資源排擠,使「全責護理」制度步上正軌,幫助護理人員業務回歸專業,降低護理人員工作負荷。
三、籌措預算激勵人力留任,不再讓醫療人員做功德。
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衛福部最新統計數據,至2023年8月底,台灣擁有護理師證照人數高達318,284人,但是執業人數僅186,768人,執業率僅58.68%,遠低於美國84.8%,及加拿大94%執業率。行政院「台灣護理人力供需分析與政策整備」預估,每年經費需求為180億元,但明(2024)年度健保總額中,只編列5.6億元用於推動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及20億元優先用於強化住院夜班護理照護量能。郭台銘主張政府有責任改善醫療人員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
四、成立「行政院智慧醫療辦公室」,打造智慧醫療生態系。
科技介入照護,藉由智慧醫療減輕醫療人員工作負擔,減少文書作業佔用臨床決策時間,並運用科技整合提升臨床決策效率。郭台銘認為除現有政策面的BTC(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外,更需要在執行面成立智慧醫療辦公室,整合與列管各部會的政策執行成效。
郭台銘強調,全民健保制度是台灣的驕傲,91.6%的滿意度更是政府施政滿意度最高的政策之一,但健保的高滿意度,不能建築在「血汗醫護」的痛楚之上,因此他也承諾,將以上述四帖藥方,調理醫療人力政策,從減輕人力負荷、人才育成久用、友善勞動環境、科技優化醫療,多管齊下,維持我國醫療軟實力與競爭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