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困惑柯文哲「罵民調卻要比民調」 拋民主初選更貼近投票結果

▲▼侯友宜、柯文哲。(圖/記者周宸亘攝)

▲在野整合似乎陷入僵局。(圖/記者周宸亘攝)

記者鄭佩玟/台北報導

2024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對於如何推出在野最強人選,藍白會談卻陷入僵局,主因是白營主張「比民調」,而藍營提議「民主初選」,雙方無交集;而令藍營困惑的是,白營雖主張比民調,但其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過去卻有多次反對民調的言論,甚至直言「民調不準」。事實上,根據藍營評估,民調的確有抽樣誤差等問題,亦與實際投票行為有落差,好比去年台北市長、台南市長選舉就是顯著案例,因此才參考法國、美國、南韓提出「民主初選」制,較貼近實際投票行為。

首場「藍白2+2會談」中,白營堅持「比民調」,希望委託5間民調公司、市話手機各半、採對比式民調,以平均數決定結果。但是,令藍營困惑的是,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過去曾多次批判民調,舉例來說,今年8月19日,柯說,「民調本就會變化,有很多假民調、策略性民調」;8月23日,柯也說,「民調不準啦,看那個媒體上綠媒打誰打最兇,這比較準」;柯甚至說「民調可以用買的」,顯見對於全民調,身為主席的柯文哲自己,也都有不同看法。

對於白營所提出的比民調建議,侯競辦執行長金溥聰說,民調本質就是一個便宜行事的方法,明明合格選民高達1950萬人,但因成本效益而只抽樣約1000份,所以必定有誤差;一般來說,抽樣誤差在正負3個百分比,誤差範圍就是6個百分比,在此差距之內,就是勝負難料。金在15日的記者會上也強調,國內民調公司事前抽樣往往欠缺隨機性,事後還須用加權來調整,更加無法精確反映結果;因此,內行人往往不會只用一次民調來決勝負,而是要透過多次民調來觀察長期趨勢。

除此之外,藍營也對照了近年幾次的選舉結果,民調結果跟實際投票結果的確有不小落差。好比去年台北市長選舉實際得票率,蔣萬安第一42.29%、陳時中第二31.93%、黃珊珊第三25.14%,蔣大贏黃 17%,但選前「匯流民調」,卻是蔣第一29.6%、黃第二28.2%、陳第三25.6%,蔣只小贏黃1.4%。此外,去年台南市長選舉實際得票率,黃偉哲48.8%、謝龍介43.6%,黃小贏謝5.2%,但選前「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卻是黃62%、謝14.6%,黃謝相差47.4%。

▲民調誤差。(圖/讀者提供)

▲▼從近年幾次選舉結果來看,民調結果跟實際投票結果的確有不小落差。(圖/讀者提供)

▲民調誤差。(圖/讀者提供)

因此,藍營拋出「民主初選」作為對案,該案是透過22縣市或73區域立委選區設立初選投票所,參加民眾不分黨派,但須親簽「政治理念認同卡」(同意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才可投票,採實名制並驗身分證。

藍營認為,這個制度就跟實際投票行為幾乎一模一樣,較能測出未來總統大選實際投票者的意向,相信會出門參加「民主初選」的選民,明年1月13日投票日的時候,也會出門參與正式大選投票;反觀在家接民調電話的選民,就不一定了。

事實上,「民主初選」在法國、美國、南韓行之有年,他們都捨民調而不用。侯競辦輔選要角指出,「民主初選」是由學者出身、鑽研各國選舉多年的金溥聰拋出構想,以法國跨政黨「聯合初選」為藍圖,如法國選民須繳2歐元當報名費,如今則改為簽署「政治理念認同卡」,以防止被綠營干擾。至於白營所提出的一些執行問題,侯競辦發言人黃子哲說,「事在人為」,沒有完全不能克服的狀況,只要大家有共識,克服這些困難就會容易很多。

總體而言,藍營之所以主張「民主初選」,關鍵在於,這比「全民調」更貼近實際投票行為,更能掌握實際投票者的意向,進而找出在野最強人選;不過,雖然目前看起來「藍白合」破局,但藍營態度上仍維持開放,願意隨時配合民眾黨的時間、地點,坐下來談,雙方磨合,以達成整合的共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