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為了疫後振興,啟動「校外文化體驗」計畫,邀請全台21縣市響應。(圖/文化部)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有鑒於疫情期間許多學子「被關了3年」,文化部近來推動「校外文化體驗計畫」,獲得21個縣市響應,總計串聯170個藝文場域,目標帶動4000遊覽車次、15萬人次國小到高中師生,走出校園,走進全國各地文化藝術場所。
文化部「校外文化體驗」邀請各個縣市國小至高中共同參與,尤其以偏遠地區學校為優先,計畫自9月啟程,首發團已有105台遊覽車,其中近5成學生是第一次進到文化場館,預計10月將有超過1萬名師生參與。
▲▼三峽區龍埔國小、萬里區崁腳國小、鶯歌區鶯歌國小,共145位師生前往校外文化體驗。(圖/文化部)
今(19日)有三峽區龍埔國小、萬里區崁腳國小、鶯歌區鶯歌國小,共145位師生,分別至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鐵道園區,參與「時空謎題偵探團」、「走讀樟腦小旅行」及「小匠師 大職人」等體驗活動。
文化部長史哲也到臺博館共同參與,臺博館以建築空間描繪及古蹟探險、臺灣樟樹生態和植物調查、文資保存與修復工法體驗,引導不同年級同學藉由角色扮演、遊戲解密、走訪現場、動手翻模方式,進一步認識歷史演變、產業發展、建築特色。
▲同學們分別藉由扮演不同角色,更理解博物館運作。(圖/文化部)
在臺博館本館及古生物館的「時空謎題偵探團」單元中,同學分別扮演政府代表、財團老闆、文資專家、當地居民、民意代表角色,針對「如果拆除臺博館並改建為購物商場」議題發表立場。代表文資專家的同學說,「堅決反對拆除博物館,文化資產只有1個,商場則到處可有。」扮演當地居民的龍埔國小6年級李同學則激昂的說,「政府、財團應該要聽居民的聲音」。
李同學說,雖然以前也去過博物館,但是跟著同學來,「讓參觀及參與活動的過程有更多的討論,也讓自己有更多的思考」,尤其今天藉由扮演公聽會發言代表,更讓自己知道原來人民有絕對的言論自由,可以對政策發表意見。
▲跟同學一起前往,讓參觀及參與活動的過程有更多的討論。(圖/文化部)
鶯歌國小導師王玫雯觀察,由於現在家長普遍忙碌,有空閒時多半選擇帶小朋友到戶外,很少選擇藝文場館,學校過往安排的遠足,也多選擇去遊樂園;但此次校外體驗所安排的地點,大多是過去從來沒去過甚至沒聽過的場館,再搭配博物館安排的導覽及體驗活動,小朋友展現出有別以往參觀展覽時的意興闌珊,從他們眼神中看到的是對於博物館新奇、有趣的感受。「我有信心也期待這次的校外體驗後,孩子們會成為一顆顆種子,除了改變自己,更影響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起走進博物館。」
▲▼小朋友展現出有別以往參觀展覽時的意興闌珊,從他們眼神中看到的是對於博物館新奇、有趣的感受。(圖/文化部)
史哲表示,「校外文化體驗計畫」是疫後振興計畫之一,大家被關了3年,除了藉此機會讓同學們有機會走出校園,更希望孩子們透過一日的文化體驗,在生命歷程中「有機會成為一個文化參與者」。看到同學們開心的參與活動,其實就跟大人們的生命經驗一樣,「誰喜歡一直待在學校呢?」期盼這個文化體驗,能為孩子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同時,期許博物館、藝文場館藉由各式體驗的規劃,為疫後復甦做最好的準備,積極扮演文化平權的重要角色。
文化部表示,校外文化體驗邀請各個縣市國小至高中共同參與,期盼全國各地的孩子們有機會在學習的各個階段,接觸文化資產、聆賞劇場表演、認識前輩藝術家、閱讀臺灣文學、創造工藝作品等,進而養成到藝文場館欣賞展演的習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