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恨者無懼!以色列死敵:哈馬斯的崛起

▲▼哈瑪斯訓練年僅10至14歲的巴勒斯坦男孩持槍上場作戰。(圖/南方第一救難隊)

▲ 哈瑪斯訓練年僅10至14歲的巴勒斯坦男孩持槍上場作戰。(圖/南方第一救難隊)

記者朱錦華/特稿

有一句老話說:仁者無敵。我對這句話其實是相當懷疑的。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這就更強人所難了,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得到!但是我發現:懷抱著深仇大恨的人,會認為恨才是最讓人無懼、無敵的。哈瑪斯歷來的領導人,可能正是這樣深信著。這個仇恨的火種究竟是如何被埋下的呢?

自從以色列於1948年在巴勒斯坦建國之後,不滿被以色列「鵲巢鳩佔」的巴勒斯坦人決意收復失地。1964年1月,在開羅召開第一次「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會中決定組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同年5月28日,400多位巴勒斯坦及和阿拉伯國家代表在耶路撒冷舉行巴勒斯坦人國民大會,宣布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1969年2月3日,「法塔」組織的領導人阿拉法特(Suha Tawil Arafat)被選為巴解組織領導人。

以色列總統,裴瑞斯,阿拉法特,柯林頓,奧斯陸協議,拉賓(圖/達志/美聯社)

以色列總理拉賓(左)在奧斯陸跟阿跟法特握手。中為柯林頓。(圖/達志/美聯社)

最初,阿拉法特主張把猶太人從阿拉伯土地上徹底趕走。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因為策劃多起恐攻,「巴解」被視為恐怖組織,備受國際譴責,最終迫使阿拉法特放棄恐怖主義,走向談判桌跟以色列和談。

1993年8月20日,阿拉法特跟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簽訂《奧斯陸協議》,讓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得以建立,負責管理巴勒斯坦的領土。協議同時要求以色列從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軍。2005年,以色列撤走在加薩的所有屯墾點,全境交還巴人自治政府管理。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目前仍被以色列佔領。

▲▼哈瑪斯高級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Ismail Haniyeh)。(圖/路透)

哈瑪斯高級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Ismail Haniyeh)。(圖/路透)

2004年,自治政府首任主席阿拉法特去世,翌年1月9日選出阿巴斯((Mahmoud Abbas)擔任新主席。但穆斯林兄弟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哈瑪斯」(Ḥamās,意指「伊斯蘭抵抗運動」)這時候已經壯大,獲得更多人的支持。2006年1月26日,哈瑪斯在自治政府的第二次立法委員會選舉中獲得132個席位裡的74席,遠遠超過其他黨派,阿巴斯所屬的「法塔」僅獲45席。

此一結果讓法塔跟哈瑪斯之間為奪權而爆發的一連串的武力衝突。最終巴勒斯坦分裂成兩個政權:法塔控制約旦河西岸的巴人地區,哈馬斯則控制加薩走廊。因為不願被以色列統治,數十萬計巴勒斯坦人湧入加薩走廊(尤其是其首府加薩市),讓此地成為全球最悲慘窮困的地方之一。偏偏哈瑪斯是主戰派,矢志消滅以色列,屢屢對以色列發動攻擊。於是,加薩住民的命運就有如一齣永不落幕的悲劇,不知演到何年何月才到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