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無殼蝸牛運動始末 「不吃不喝8年買房」為何逼他們走上街頭

2023年11月1日 10:00

▲▼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集結5萬人夜宿忠孝東路。(圖/OURs都市改革組織提供)

記者項瀚/台北報導

5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無殼蝸牛運動」走過逾30年,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回顧這場社會運動的背景和訴求,當時房價3年竟暴漲3倍。此外,也分享之後的其他居住正義運動,包括2014年夜宿帝寶等等。

▲點擊收聽Podcast《地產詹哥老實說》,解析「無殼蝸牛運動」。

廖庭輝表示,國內房價自1960年代開始不斷上漲,原因是人口、都市化快速成長,而房子確實也不夠,屬剛性型走升。但到了1980年代末發生改變,人口、上升速度趨緩,房價還是持續漲,房地產導入越來越多金融元素,儼然成為一種金融遊戲。

廖庭輝指出,1987年台北市新屋平均單價9.2萬元、1988年18.2萬元、1989年28.4萬元,短短3年就漲了3倍。房價所得比部分,也從5.3年快速上升到8.5年。

▲▼             。(圖/翻攝自地產詹哥老實說)

▲廖庭輝指出,1987年台北市新屋平均單價9.2萬元,1989年上漲到28.4萬元。(圖/翻攝自《地產詹哥老實說》)

「在那個時空背景,大家理所當然覺得努力就該買得起房,不會想著租房就好。」廖庭輝說,當時有位國小老師李幸長為籌措進修資金,想要換屋,賣掉舊屋後短短半年,發現什麼也買起了,接著就揭開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序幕。

廖庭輝「無殼蝸牛運動」發酵後,政府只回應2件事,繼續蓋國宅、貸款利息補貼。但前者的根本問題無法解決,也就不了了之;後者雖延續到現在,但沒對房價產生抑制效果,反而變成一種補貼後的抬價,反而打破原本建商銷售的價格天花板。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之後,短期間房價有下降,但主要是因為整體經濟、外資撤出等因素,之後仍長期顯著向上。因此,也相繼出現居住正義相關運動,包括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期、2014年夜宿帝寶、2019年夜宿忠孝東路等等。

▲▼     夜宿帝寶        。(圖/ET資料照)

▲2014年夜宿帝寶的訴求較雜,但共識為討厭投資客。(圖/ET資料照)

其中2014年夜宿帝寶的訴求較雜,但共識為討厭投資客,也一致認為政府政策不夠健全,因此催生出房地合一稅的出現,對短期交易、炒作起到抑制的效果。

不過,廖庭輝表示,政府有些政策的效果實在有限,甚至會出現政策間互相矛盾的現象,「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持有成本太低,雖有房地合一稅,但房價長期向上,大家就多擺幾年就好,政府一出招,民間就很快地找到應對之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