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組成跨國研究團隊發現,超級颱風和太陽黑子活躍相關,提醒今明兩年要留意。(圖/台師大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2013年11月的颱風淡季,超級颱風海燕卻造成逾6千人死亡。台師大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蒐集1945到2018年間西北太平洋共402個淡季超級颱風軌跡,發現除地球本身氣候變化外,淡季的超級颱風數量與太陽黑子數量高度相關,而今、明兩年地球開始進入太陽黑子活躍時期,冬季時超級颱風可能變得更活躍,提醒大家不能忽略。
每年5至10月是颱風最常侵襲台灣的季節,主因是西北太平洋海面溫度高,大量海水蒸發形成低壓中心,有利於颱風生成。但2013年的超級颱風海燕造成逾6千人死亡,生成時間卻是颱風淡季的11月,學者發現,只要海溫異常增暖、熱帶信風減弱等因素配合,產生足夠的海氣條件,「颱風淡季」也可能產生超級颱風。
台師大地球科學系教授吳朝榮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余進義教授團隊,蒐集1945到2018年間西北太平洋共402個淡季超級颱風軌跡,發現除地球本身氣候變化外,在颱風淡季時,超級颱風數量與太陽黑子數量高度相關,太陽黑子數量就是反映太陽活動的重要指標,這樣研究成果刊登在10月20日發表在國際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npj 氣候與大氣科學)上。
研究團隊更發現有趣的後續效應,在太陽黑子數最高峰的隔年,西北太平洋區域會有更多的超級颱風(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超級颱風定義為:颱風中心風速每小時241公里、每秒66.7公里以上)。再利用觀測資料分析、配合氣候模型模擬實驗,發現11年一次的太陽周期,可以調節颱風的行為,導致在秋、冬季節更容易產生超級颱風。
▲台師大組成跨國研究團隊發現,超級颱風和太陽黑子活躍相關。(圖/台師大提供)
台師大指出,在太陽黑子活躍時期,較強輻射「加熱」地球表面,使得平流層的大氣經向環流減弱,進而導致對流層頂部加熱,而加熱效應降低對流層的不穩定性,也減弱哈德利環流與東北信風,再透過海氣交互作用造成東北太平洋的海溫增暖,並將此增暖的訊號傳遞到熱帶中太平洋,最後減弱垂直風切,這些大氣條件有助於秋冬颱風的發展與生成。
上述作用使得秋冬颱風生成的位置東移,台師大表示,這有利於颱風停留在海洋上時間加長,有更多時間吸收海洋中能量與濕氣,增加這些颱風升級為超級颱風的可能性。也說明太陽活動變化監測,將有助於預測冬季颱風強度變化以及超級颱風發生。而從1990年代以來,太陽週期對淡季超強颱風影響越來越大,今明兩年地球正開始要進入太陽黑子活躍時期,冬季超級颱風可能會變得活躍,這種現象不能被忽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