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大霈(中)受到兒少權心會邀請,分享父母離異經驗,共同呼籲「離婚告知」對孩子的重要性。(圖/TACA兒少權心會)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夫妻吵架甚至分居、離異,經常無法對孩子坦白,有些父母會欺騙小孩「我們很好、很相愛」,卻從來不同時出現,心理師表示,這會讓孩子像「活在迷霧中」,怎樣都想不明白,內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甚至有罪惡感,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缺乏動機、退縮、社會參與度低等問題,藉此呼籲大眾重視「離婚告知」對孩子的重要性。
今(11/20)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台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簡稱:兒少權心會)舉行記者會,呼籲社會大眾關心離異家庭兒少的身心健康。提到離婚在現代社會已經是常見的現象,但這對未成年兒少帶來的影響,卻尚未被重視。在雙親離異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和情感糾結,甚者會造成心理創傷,影響身心發展。
兒少權心會理事長,也是資深程序監理人林欣儀臨床心理師分享一個案例,孩子對於父母現狀的理解,停留在雙親營造出來的和平表面中,雖可隱約感覺到「相處氣氛有異狀」,但僅止於一個模糊的意念。由於大人欠缺溝通與交流,在即將離婚的泥沼中,也無法照顧到孩子的需要,讓孩子處在不安的家庭氛圍中,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她表示,很多父母離婚因為不知道怎麼清楚向孩子說明,導致小孩也「很多事情都想不明白」,例如,爸媽永遠都不會同時出現,卻說他們很相愛,孩子就像活在迷霧中,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甚至有罪惡感;而長大後通常也會變得缺乏動機、習慣不去思考與自己有關的事情,甚至出現社會退縮、負向自我歸因、社會參與度低等問題。她強調「離婚告知」相當重要,可以預防創傷發生。
因此協會透過拍攝「全心愛你-離婚告知守護離異家庭兒少的笑容」影片,呼籲「離婚告知」對未成年兒少的重要性。影片透過訪談不同離異家庭中的爸爸、媽媽,還有當年父母離異時「還」未成年的孩子,以及專家,4個角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呈現真實的故事,希望降低離婚過程中對孩子的衝擊,讓大眾更深刻地了解這些兒少的內心挑戰。
▲大霈與創會理事長賴芳玉律師(左)跨界對談。(圖/TACA兒少權心會)
協會也邀請金鐘獎主持人李霈瑜(大霈)與創會理事長賴芳玉律師跨界對談,賴律師提到大霈主持的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很像離異家庭的現場,只是變成在爸媽家輪流居住。大霈說自己也是來自離異家庭,一起看影片的時候情緒有被觸動,覺得如果當時爸媽離婚時,情緒有被好好接住,那麼今天的自己會比較有安全感。
賴芳玉問,「爸媽離婚時有跟妳好好說他們要分開嗎?是一起跟妳說還是分開的?」大霈回憶到,「是分開說的,而且兩個人的版本不一樣。但是都有保證我和姊姊絕對不會被拆散,而且爸爸、媽媽並沒有停止他們的教育和陪伴跟愛,只是方式和時間不一樣而已。」
大霈回憶,國中運動會時,因為爸媽無法同時出席,同學問她是否單親?她說,「我沒有單親,我只是爸媽沒有一起住!」而小學時她就發現家庭氣氛很低迷,媽媽悲傷、爸爸孤單、姊姊孤立自己,「當時我會裝沒事想當開心果,想找姊姊一起當爸媽橋樑的時候還被拒絕,後來發現,我才是把爸爸孤單、媽媽悲傷都集於我一身的人。」
大霈當時努力想成為小太陽,想要照顧爸媽和姊姊;但因為總是把家人擺在第一位,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過度親職化的付出,讓她在成年的親密關係中遭受困難,變得容易把對方的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導致彼此相處上的壓力與困難倍增。
諮商後才得知,這原因來自童年父母離婚的創傷,因此大霈也鼓勵離婚的過程或過後,不要害怕求助專業的第三方,例如兒少權心會或心理諮商師,適時尋求協助,可避免孩子成年後花更多力氣與時間去療傷。她再三強調,「爸媽離異,一定要和孩子說明白」,共同呼籲離婚告知的重要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