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議員郭定緯質詢交通處長許啟明 。(圖/嘉義市議員郭定緯提供)
記者翁伊森/嘉義報導
CNN點名台灣的道路安全是「行人地獄」等級,光是去年交通事故造成超過3000人死亡,其中有394位行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1萬6000多位行人受傷,平均每天有將近47位行人在道路上非死即傷,因此行人安全刻不容緩。
▲嘉義市議員郭定緯列指嘉義市行穿線秒數過短 。(圖/嘉義市議員郭定緯提供)
嘉義市議員郭定緯議員21日針對嘉義市行穿線秒數過短向交通處質詢。點出嘉義市4條大路口(體育路與公義路、玉山路與友忠路、垂楊大橋與福義街、四維路與永春三街)行穿線秒數過短問題,因嘉義市老年人口眾多,行穿線秒數不足,導致經常有長輩卡在半路的窘況,也增加穿越馬路時的風險。
▲嘉義市議員郭定緯 。(圖/嘉義市議員郭定緯提供)
郭定緯表示,時常接獲民眾陳情市區行穿線秒數太短,完全不足以讓行人通過,像是立人路與彌陀路口常常有長輩和學生行走,但走到一半就變紅燈,郭定緯調查後發現,以成年男性的腳程,該路口確實是要小跑步前進,否則來不及在紅燈前走完,郭定緯質疑成年男人都要小跑步前進了,更何況是那些老弱婦孺?
郭定緯以影片進一步說明市區四個行穿線秒數過短的路口,體育路與公義路的行穿線約有40公尺,卻只有26秒可以通過,影片中出現的行人也來不及在時間內走完,險象環生。玉山路與友忠路口的行穿線約有65公尺,有42秒給行人走,以正常速度行走,完全無法走完,路口也沒有設置小綠人,行人無法判斷是否有足夠時間穿越。
而垂楊大橋下福義街的行穿線大約40公尺,卻只有20秒給行人通過,行人全程都要用跑的才能穿越,路口也沒有裝設小綠人號誌;四維路和永春三街的行穿線,距離約32公尺卻只有19秒能通過,行人需小跑步才能穿越。
郭定緯表示,根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 231 條行人走速率,一般是使用1秒1公尺來計算,學童多的地點使用1秒0.8公尺,但是體育路與公義路、玉山路與友忠路行穿線平均1秒要走1.5公尺,垂楊大橋、福義街1秒要走2公尺,四維路、永春三街1秒要走1.7公尺,皆不符合規定,郭定緯質疑這些行穿線一般人在走,有時候都很吃力了,更何況是老幼族群?
郭強調像這樣的行穿線設定不叫過馬路,而是在百米衝刺,郭定緯補充:「長者與幼童的步伐,是跟不上我們成年人的,所以行穿線的秒數設定,也要考量到老幼族群。」
因應高齡化社會,許多縣市都將行穿線秒數延長,郭定緯也提出北、高兩市作法,包含過去高雄市在2017年開始就針對年長者常出沒的路口,檢討調整秒數;台北市則是普設行人觸動延長秒數設備,或是透過AI影像辨識,偵測行人通過路口剩餘秒數較少時,自動增加行人通行秒數。
郭定緯表示,行穿線的設計應該是讓行人可以更安全地穿越馬路,秒數不夠則會大大增加安全疑慮,因此不管是行穿線退縮、增建庇護島或行人專用時相等,都是讓路口更安全的方法,郭定緯也要求市府全面檢討並限期改善。
交通處回應,行人地獄的議題發酵之後,相關措施持續推出:包含中央行人禮讓罰則之修法、禮讓行人通行大執法及相關友善行人環境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號誌調整等等,目前禮讓行人安全之意識已有顯注提升。針對號誌秒數不足,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號誌周期的長短要若滿足所有需求,恐需相當程度的放大週期,大型路口恐需設計至180秒以上,甚至200秒,如此可能衍生行人行車不耐久候,或者影響整體交通效率。號誌周期需要因地制宜,行人眾多的地方,號誌設施就以行人為主,可設計行人早開或行人專用時相,或者增加行人通行秒數、庇護島等設施,讓行人安全通過。行人少的路口,得参酌用路效率為考量。
嘉義市現在號誌化路口約750處,已依各路口行人通行量、路口幾何條件、車流特性等,逐步檢討並積極辦理,方式包含增設觸動號誌延長時間、增設行人專用號誌、行人時相秒數放大、設置庇護島及行穿線後退等措施,來完善行人友善環境同時兼顧整體交通效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