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出現「白色綠鬣蜥」 農業局也說罕見:脫皮顏色變淡

▲台南市安南區政安路有民眾發現1隻白色大蜥蝪,台南市農業局據報趕往捕捉,確認是1隻有脫皮的「綠鬣蜥」。(圖/民眾提供,下同)

▲台南市安南區政安路有民眾發現1隻白色大蜥蝪,台南市農業局據報趕往捕捉,確認是1隻有脫皮的「綠鬣蜥」。(圖/民眾提供,下同)

記者林東良/台南報導

台南市安南區政安路11月20日有民眾在整理工廠時,發現1隻白色大蜥蝪,一時之間不知何物,嚇了一跳,台南市農業局據報趕往捕捉,確認是1隻有脫皮的「綠鬣蜥」,綠鬣蜥腹部是綠色,背部以下兩側疑因脫皮而呈現白色,農業局表示,他們抓捕移除那麼多綠鬣蜥,這種「白色」綠鬣蜥頗為少見。

農業局森保科長朱健明表示,自2020年8月,農委會正式公告綠鬣蜥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該隻綠鬣蜥,經丈量吻肛長43公分,尾巴部分一般則不測量,經鑑定是1隻母蜥。該隻綠鬣蜥腹部仍是綠色,背脊仍有黑色,身體疑因脫皮顏色變淡變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朱健明科長說,綠鬣蜥繁殖力超強,一窩可產下約20到80顆蛋。綠鬣蜥是草食性,也喜歡鑽洞挖土,會破壞農作物及土堤護岸,因體型大容易讓看到的人感到害怕,其實綠鬣蜥還算溫馴的,並不會攻擊人。2022年台南抓了6603隻,2023年1-11月17日止,已捕捉7883隻,已超過2022年的捕捉數量。

據了解,綠鬣蜥(Green iguana)是一種大型的蜥蜴,屬於鬣蜥科(Iguanidae)。頭尾全長可達1~2公尺,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它們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被導入到了一些其他地區。綠鬣蜥通常具有明顯的綠色鱗片,但在野外,它們的體色可能會因年齡、性別和環境而有所不同。雄性綠鬣蜥通常比雌性更大,並且擁有更長的鬣狀皮膚,這些皮膚在頭部、背部和尾部之間延伸。牠們通常生活在樹上,擁有強壯的爪子和尾巴,可以幫助它們在樹林中移動和攀爬。

綠鬣蜥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樹葉、花朵、果實和其他植物為食。牠們有一個發達的消化系統,可以消化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在適宜的溫暖環境下,綠鬣蜥可以成為很受歡迎的寵物。然而,綠鬣蜥在一些地區被認為是入侵物種,因為牠們的數量急遽增加,對當地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等地。因為人為引進做為寵物飼養及不當野放,在台灣已建立族群,被農委會列為有害動物 ,主要危害為農作物。

綠鬣蜥為樹棲動物,擅於攀爬與跳躍,游泳,移動速度快加上天然保護色故一般不會受到猛禽威脅,喜棲息於有水道濕地旁草叢雜樹林地,以便遇到天敵可以快速掩蔽逃竄,當遇到人類靠近時會試圖上下擺動頭部以威嚇。如果示威對侵略者沒用,綠鬣蜥會迅速逃離,與一般本土爬蟲類一樣並不會主動攻擊,故發現綠鬣蜥無須害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