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肉牛多數來自乳牛,但有業者已經著手研發,要比照日本模式,打造出台灣的「F1國產牛」。(圖/記者林挺弘攝)
記者唐鎮宇/嘉義、雲林報導
國內肉牛產業長期依賴酪農業,國產牛肉多數來自荷蘭乳牛,因來自溫帶,在台灣飼養時得花較多心力照顧。為了擺脫對乳牛的依賴,國內已有業者開始研發,要比照日本「F1國產牛」模式,將澳洲和牛精液注入母乳牛體中。若計畫成功,不但國產牛肉品質可大幅提升,酪農業也能增加收入,預計最快2年後就可驗收成果。
要標示「日本和牛」,日本政府規定需來自特定肉牛品種,並依照肉質等級和油花分布評定分級,民眾耳熟能詳的「A5」和牛,就是獲得最高評分的牛肉。但因和牛價格高昂,日本另發展出「F1國產牛」,就是將和牛跟乳牛混種,產出的肉成本較低,肉質雖不如正統和牛,但仍比乳牛好。
同時經營肉牛育肥牧場、屠宰和銷售「三棲經營」的芸彰牧場,今年開始和鮮乳坊合作牛隻繁殖,參考日本「F1國產牛」模式,用澳洲和牛和安格斯牛的精液注入到母乳牛體中,嘗試複製日本模式,誕生肉質比乳牛更好的牛。
張志名解釋,日本和牛與乳牛混種的「F1國產牛」肉質比純種乳牛好,肉牛業者也會以較高價格收購,酪農收益也會增加,母乳牛也能藉由生育繼續泌乳。
▲國內有業者正在實驗,將澳洲和牛精液注入到母乳牛體中,希望生下肉質比乳牛更好的肉牛。(圖/記者陳詩璧製)
鮮乳坊負責人龔建嘉說,這類模式在荷蘭已經相當成熟,牧場同時供應乳與肉用,能提升牛的價值,並維持牧場經營。過去國內酪農長期依賴鮮乳銷售,「賣肉」較像是額外附加的收益;但未來競爭壓力變大,這種方式值得嘗試看看能不能運作。
龔建嘉說,目前「F1國產牛」約10頭,已陸續生下2、3頭,但成果仍要等牛養大、兩年後才能揭曉,看看肉質和乳牛、肉牛的差異,以及飼料換肉率的經濟效益。儘管看似要走出一條新道路,但龔說,台灣目前沒有高階國產牛肉市場,就算F1國產牛計畫成功了,較像是現有牛肉湯的產業升級,仍無法解決未來肉源可能減少的問題。
依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台飼養的16萬隻牛中,乳牛佔比高達9成;若只看正在飼養的3萬多隻肉牛中,乳牛佔比也達5成,另外一半則是黃雜牛。
同樣是「三棲經營」的鋐景食品老闆楊鎵燡說,母乳牛要產乳,勢必要生小牛;小公牛因不能產乳,酪農就會低價賣給肉牛業者。小公牛一頭售價大約3500元到4000元,最高曾有到7500元,但最便宜時也曾出現「免費贈送」,讓目前國內肉牛多數是乳牛。
楊鎵燡說,他的牧場約有600頭牛,其中有7成是乳牛,3成是黃牛、安格斯牛等肉牛品系種牛,但楊說:「其實我不喜歡依賴乳牛」。他解釋,因台灣飼養的乳牛多是來自溫帶的荷蘭乳牛,就算給牠們吹電風扇、灑水,氣溫還是太熱。因此他近年正在實驗,把國外進口的安格斯牛與台灣黃牛配種,希望能配出適應台灣氣候、媲美乳牛成長速率,又能夠有高換肉率的牛種。
▲台灣黃牛較能適應台灣氣候,若將其和國外進口的安格斯牛混種,有機會能誕生肉質比黃牛好,又能適應台灣環境的肉牛。(圖/記者陳詩璧製)
楊鎵燡解釋,安格斯牛吃得多、喝得多,但肉質會比較鬆散;黃牛吃得較少,但體型比較紮實,混種後希望能截長補短。楊鎵燡先前已經試過「50%安格斯牛+50%黃牛」的版本,雖然牛的體型還是比公乳牛小,但骨架也小,取肉量還比一般沒閹的公乳牛高出3個百分點,而且只要花18個月就可以達到出貨水準。下一步楊正在實驗「75%黃牛+25%安格斯牛」的閹牛版本,預計明年7月就可開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