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錡除了是一名釣競選手,同時也是一名標師。(圖/記者林挺弘攝)
記者林緯平/採訪報導
釣蝦文化於台灣蔚為風潮,成為許多外國遊客來台的指定行程,其衍生的「周邊產品」:浮標、釣蝦竿、天平,更是國內外釣客熱烈討論的話題。45歲的楊小錡,因本身愛釣蝦而接觸到製作浮標的產業,在經過多年技術磨練、產品改良後,他所做出的特殊塗裝浮標已在釣蝦圈闖出一片天。
楊小錡擁有7年釣蝦資歷、5年釣競經驗,「其實,最一開始會接觸釣蝦,單純是因為太愛吃蝦!」他解釋,以前覺得買蝦貴,剛好朋友邀約釣蝦後發現,「透過提升釣蝦技術,居然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吃到更多蝦。」因此,從「如何釣蝦」開始的他,開啟了一整天泡在蝦場10幾個小時的日子。
▲浮標上的塗裝,都是由楊小錡一筆一畫勾勒出來。(圖/記者林挺弘攝)
這段把釣蝦當家常便飯過程,楊小錡不僅提升了技巧,更對這小巧如硬幣尺寸的「浮標」(俗稱「阿波」,也稱「丹錐形浮標」)產生極大興趣,更在認識了「標師職人」的愛蝦同好後,進入浮標界,他說:「因為,經過多次交流,對方竟開口說要教我製作浮標。」他從此開始了「做標」人生。
手作浮標跟一般工廠大量生產的浮標,最大差別在於塗裝精緻度,然而,要做出自身特色,更是一大考驗。在師傅領進門後,楊小錡自己在家摸索近2年的時間,他笑著說:「當初做出來真的有夠醜,那些作品(試做品)我都還有留著,不能看啊!」
當做出人生第一顆阿波時,楊小錡興高采烈地抓起釣具馬上去蝦場試用,沒想到結果相當落漆,由於上漆技術還未成熟,楊小錡只見到浮標漆面隨著水流越沖越淡。然而, 一次次挫折,都讓楊小錡進步,他也開始拿著自己的作品給「釣蝦冠軍」廖克綱(綽號:阿綱)使用,並慢慢打開知名度。
▲楊小錡需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脊椎壓迫神經動手術。(圖/記楊小錡提供)
投入全職治標師時間已經3年的他,習慣在凌晨時工作,「經常在深夜時刻才能靜下心,那才是我能與浮標對話的時刻。」不斷鑽研下淬鍊出的作品,讓楊小錡開拓出自身市場,而他精緻手繪的阿波成為釣客搶買的聖品,更吸引其他標師仿效。
楊小錡謙虛說道:「可能是對自己產品沒信心,所以更用心去做,現在市場很競爭,我希望能讓消費者在收到產品時的『期待感』不會破滅,因此每一個浮標都做得很用心。」
▲▼做一個「阿波」需要約1個禮拜時間,楊小錡一次通常會做10顆左右。(圖/記楊小錡提供)
談到楊小錡這類投入釣蝦工具製作的職人,台灣釣蝦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林裕直言:「這就是我們台灣特有的文創產品!」確實,許多國外釣客來到台灣,除了踩點各地釣蝦場觀摩與學釣蝦外,必定到釣具店朝聖,這樣一條龍的釣蝦觀光產業,也成為另類台灣之光。
釣蝦風氣席捲香港,更早在台灣形成一股熱潮,它不只是休閒,更是項競技活動。34歲的阿綱是專業的釣競選手,靠著釣蝦比賽年收百萬,現在,他也在《ETtoday學習雲》開課了!他將系統化教學,把釣蝦技巧教給所有有興趣的學員,如果想從佛系釣蝦人晉級成「爆籠」高手,絕對不能錯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