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綠能新聞 再生能源將成主要電力來源

2023年12月21日 16:36

▲▼台中風力發電,高美溼地,風電,風機葉片,陸域風機,台電,再生能源,台中港區,備用葉片。(圖/記者陳詩璧攝)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整理10大國際及國內綠能新聞,2023年新聞中,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成主要電力來源最受矚。(資料圖/記者陳詩璧攝)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2023年幾乎是全球氣溫歷史新高年,正值「全球沸騰時代」(the era of global boiling)和「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的危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堅持每年整理10大國際及國內綠能新聞,助讀者把握2023年再生能源的關鍵動向,成為未來應對氣候變遷行動的寶貴參考。

回顧這一年,儘管全球各國已經擺脫COVID的影響,但烏俄戰爭未平息,中東地區因以哈衝突再起沙塵。歐洲克服能源短缺,各國政府也正面對通脹帶來的經濟挑戰,中國以外的全球各地都在努力應對。

從國際角度來看,國際能源總署(IEA)早在今年2月8日發布的「2023年全球電力市場報告」(Electricity Market Report 2023)指出,三年內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去年,美國境內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去年超越傳統燃煤、核能,顯示再生能源在美國的快速發展。德國於4月15日關閉三座核電廠終結核能,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另外國際再生能源機構 IRENA表示,到2030年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裝置容量須達為現在的三倍,才能有效減緩氣候變遷帶給人類的衝擊。

在國內新聞方面,綠能發電大增,2022年發電量首度超越核能,顯示再生能源在台灣能源結構中已崛起。立院三讀通過法案,要求新建物屋頂應設置一定容量太陽能,以加速推動分散式再生能源發展。

另一振奮的消息是,台灣造船史上最大離岸風電船環海翡翠輪完工交船,為離岸風電產業注入新動能。近5年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平均年增21.9%,成長速度高於全球平均,再生能源近8年增加7倍,發電占比達1成,凸顯能源轉型的積極成果。特別是風力發電方面,台灣的風力發電項目持續擴大,裝置容量已達到超過2.1GW,為能源結構帶來穩健的變革。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提出總結與展望,希望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應該為地球的暖化盡一份心力,也不應該遺忘任何一個因為能源轉型而受到影響的人,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 2023國內外十大綠能新聞。(圖/記者潘姿吟製)

1. IEA:2025年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化石燃料需求將在2030年前達到高峰,而2030年再生能源佔全球電力結構的比例將增加至過半。依據IEA資料,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預估將增加超過500GW。而2030年再生能源占全球電力中的比率將逼近50%,高於目前的30%左右,其中離岸風電投資將是新建天然氣或燃煤電廠投資之三倍。IEA預估,未來三年電力需求加速成長,98%新增的電力需求將由再生能源提供。供電穩定受氣候影響,需求面彈性措施、儲能、可調度的再生能源重要性大增。

2. IRENA呼籲:要降1.5度C,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要新增3倍。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呼籲全球每年增加1000GW再生能源,以確保實現1.5°C氣候目標。IRENA在《2023年世界能源轉型展望》報告中指出,電氣化和能源效率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再生能源、清潔氫和永續生質能將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在2022年達到紀錄性的300GW,但實施進度與需求仍有極大差距。IRENA總幹事強調,要回歸1.5°C路徑,迫切需要提升再生能源目標,並將其視為解決氣候變遷的核心。
報告強調了實現能源轉型的結構性障礙,包括缺乏實際基礎設施、政策和法規的不足,以及技術和機構能力不一致。IRENA呼籲國際協作,評估各國實體、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的角色,確保能源轉型取得最大成效。IRENA同時提到,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期間,需要建立聯盟支持再生能源,以實現2030年將再生能源增加到現有三倍的目標。

3. 德國核能時代終結,目標2030再生能源達八成。

德國於今年4月15日正式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結束長達數十年的核能時代。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啟動分階段廢核計畫,原計畫於2022年底完成。然而,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供應減少,德國面臨電力短缺壓力,使得原本的核電廠關閉計畫延後。

2022年德國電力來源為燃煤30%以上,風能22%,燃氣13%,太陽能 10%,其餘則來自生質能、核能和水力發電。
經濟部長哈柏克強調,能源供應已在控制之中,天然氣儲備充足,並建置了新的天然氣接收站。德國政府也宣布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並致力於增加再生能源比例,目標是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到80%。
然而,德國在過去十年內推動再生能源進展不如預期,需加速擴大風能等再生能源的裝置。德國減少化石燃料的關鍵是改善電網連接和增加儲能。德國雖然規劃在2038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

4. 2022年美國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超過燃煤發電。

依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資訊,美國再生能源在2022年總電力佔比已經超過核能發電,同時也超過燃煤發電,而天然氣是最主要發電來源。其中,天然氣發電量從2021年的37%增加至39%,而燃煤發電比例則從2021年的23%降低至20%,至於核能發電比例從2021年的20%降至19%。透過再生能源發電部分,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比例從2021年的12%增加至14%,水力發電比例則仍維持在2021年的6%而加總之下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則達21%。

5. COP 28會議,再生能源與氣候金融為共識。

COP 28會議結束,再生能源與氣候金融為國際的趨勢與共識。世界各國預計把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目標增加為三倍。未來氣候基金也可望投入受氣候影響的開發中國家的再生能源建設,以協助其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氣候調適。可以預見不論是經濟發展或是減少二氧化碳,在未來氣候政策上,是最關鍵的項目。

6. 立院三讀,新建屋頂應設一定容量太陽光電。

5/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專注於「建物設置太陽能板」和「地熱專章」。新法案要求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在光線充足情況下,應在屋頂裝置一定容量的太陽能板。地熱部分則將以專章方式制定完整規範,加速行政程序,並提高水權年限至20年,降低開發不確定性。在離岸風電方面,修法擴大設置空間,刪除領海範圍限制,以應對國際離岸風電技術趨勢。此外,修法放寬小水力發電形式,鼓勵在現有水利設施進行引水發電。生質能發電,放寬區位限制,可就近處理餘料,促進循環利用,降低碳排放。

7. 台灣綠能發電大增,佔比已可超越核能。

十年以前台灣98%的能源全靠進口,隨著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發展,加上核一及核二廠各機組走入除役階段,台灣去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已達到8.3%,超過核能發電的8.2%,台灣電力來源的能源排序進入新的旅程碑,台灣自主能源的發展也露出真正的曙光。
即使去年核二廠一號機除役,核能發電量減少40億度(全國總發電量的1.35%)由於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成長高達總發電量的2.3%,加上去年鋼鐵石化的總生產量下降,全國用電量下降1%,因此去年没有缺電現象,也没有影響經濟,甚至略有產業轉型的新氣象。

8. 近五年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成長速度高於全球平均。

我國近年積極推行再生能源,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台灣發展主力,近五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漲幅高於全球平均,近五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平均年成長14%,為我國再生能源成長之主要貢獻來源。裝置容量近年均呈雙位數成長,為因應國際減碳趨勢、提升能源自主,以及落實能源轉型政策。
而民間業者積極參與再生能源投資建置,主要以自用發電設備裝置容量占整體再生能源比率最高,其次為民營電廠,由於政府積極鼓勵國內外投資者投入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設備建置,民間業者漸漸成為發展再生能源之主力
在全球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全球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置容量比重逐年攀升,我國增加12.1個百分點;觀察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近5年平均年成長率,我國為21.9%,高於全球平均之9.1%。

9. 台海完成270座離岸風機,目標2025年560台。

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11月初宣布,台灣完成第270座離岸風力發電機組的安裝,使得累積裝置容量超過2.1GW。這些風力發電機組不僅將台灣海峽的自然風力轉化為綠色電力,也支持了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今年10月,風力發電量達到8.69億度,其中有22天的瞬間最高發電量超過150萬瓩,全月平均出力為103萬瓩,相當於兩座台中電廠機組的裝置容量。能源署強調,除了夏季全力施工外,團隊在氣候允許的情況下,持續施工建設,讓風場順利併網。未來,公私部門將繼續合作,以達成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目標5.6GW,創造綠色經濟價值,同時降低空氣污染和減少碳排放,以實現能源轉型政策目標。

10. 台灣最大離岸風電船「環海翡翠輪 Green Jade」交船。

台灣造船史上最大的離岸風電船「環海翡翠輪 Green Jade」2023年第二季完成並交付使用。這艘船不僅是台灣目前最先進的海洋工程船,而且在全球同類型船隻中也屬於少數。它主要用於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可以前往比傳統自升船更深的水域施工,有助於台灣在亞洲離岸風電產業的領導地位。環海翡翠輪的成功展現了台灣在造船領域的實力,同時也凸顯了國際合作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多國技術合作參與其中,特別是荷蘭公司在許多設備的提供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