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17處器官都可能發生的腫瘤!「賈伯斯病」注意10大警示徵兆

▲▼神經內分泌腫瘤人數暴增,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共同呼籲重視,注意十大症狀警訊。(圖/記者洪巧藍攝)

▲神經內分泌腫瘤人數暴增,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共同呼籲重視,注意十大症狀警訊。(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罹患生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過世,讓這項疾病也有著「賈伯斯病」的別稱。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且近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提醒如果出10大症狀警訊且持續超過3個月,建議盡快就醫評估檢查,接受治療。

今年60多歲的陳先生曾經是資訊業一級主管,7年開始出現熱潮紅與睡覺冒冷汗等症狀,健康檢查一度以為是胰臟癌,但腫瘤指數與電腦斷層影像顯示正常,心想虛驚一場。沒想到3年後症狀加劇,且出現肩背痠痛與茶色尿,檢查還發現8-9公分大的肝臟腫瘤,最後檢查確認是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合併肝轉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姜乃榕。(圖/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提供)

▲癌症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姜乃榕。(圖/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提供,下同)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姜乃榕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因神經內分泌細胞過量分泌荷爾蒙導致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雖然人數少,但有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其它癌症。

特別的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統計顯示病友自發病到確診平均經過6年,且5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發生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姜乃榕提醒,在所有器官中,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處是胃胰腸,比例約5-6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便是因為罹患胰臟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民眾若莫名出現十大症狀警訊,例如熱潮紅、盜汗、低血糖飢餓感、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咳嗽、氣喘、心悸與皮膚炎等,且症狀持續數個月,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與對症治療。

▲▼神經內分泌腫瘤衛教記者會,病友陳先生年初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成功讓神經內分泌腫瘤縮小、改善不適。(圖/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提供)

▲病友陳先生現身分享年初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成功讓神經內分泌腫瘤縮小、改善不適。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合聘研究員陳立宗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無法手術者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與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等。

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理事長、北榮民核醫部核子醫學科主任王昱豐指出,其它藥物治療疾病不惡化時間約1年左右,但如果使用屬於核醫精準治療的精準放射標靶治療,可幫助神經內分泌腫並有有機會維持更久的穩定期,降低惡化風險,治療反應率比荷爾蒙治療高3倍,整體存活率超過4年。

不過,姜乃榕也提到,相較於前述其它治療有健保給付,精準放射標靶治療還屬於自費治療項目,一次療程花費可能在百萬元上下。

▲▼神經內分泌腫瘤衛教記者會,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核醫部核子醫學科主任王昱豐。(圖/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等提供)

▲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核醫部核子醫學科主任王昱豐。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是國內第一個政府立案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團體,由病友與家屬發起。現任理事長林芝聖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低,屬於罕見疾病的一種,早期症狀樣態多且不易診斷,容易被輕忽,希望更多人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徵兆並提高警覺,以早期發現與治療。一旦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可以和協會聯繫,以幫助瞭解疾病,一同陪伴對抗疾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