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生割頸⋯這案件巧合到發毛 犯罪共同點:無法對他人產生同理

▲▼教室,學校,課堂,上課,課桌椅,課堂。(圖/CFP)

▲新北發生國三生割頸案,再度引發各界關心少年犯罪議題。(圖/CFP)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新北國三生割頸案震撼各界,受害者在昨26日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引發不捨和譁然。其中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不久前出新書《誰讓青春沒有明天》也記錄了類似案件,高中生當街砍同學,持刀亂刺,這些少年犯罪的共同點都是「已經無法對他人產生同理心」,並對暴力麻木;不過他也提到,家庭、學校對他們影響也很深,尤其校園若將孩子「貼標籤」分類為壞孩子,更是將他們推向深淵。

戴志揚近身觀察許多校園暴力、犯罪、兒少受害事件,他認為,沒有所謂的好孩子、壞孩子,只有需要我們張起社會安全網,好好接住的孩子。因此,與其講一些大道理,不如拉著孩子一起去理解;因為許多怵目驚心的新聞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受到寶瓶文化邀請,寫下《誰讓青春沒有明天》一書,是台灣眾多的少年刑案縮影,期望親子或師生可以共讀與討論,成為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書。這本書也受到六都直轄市市長聯合推薦,更是多位名人重磅推薦的親子書。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圖/寶瓶文化)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提到,許多怵目驚心的新聞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圖/寶瓶文化)

新北國三生的割頸案件,在書中也有類似案例,他提到,「台北市曾發生一起三名高中生當街遭砍成重傷的暴力事件,涉案的7男2女是同校的學生。他們在校園內先毆打過其中一名被害女生,放學後堵在校門口附近,見到女生與男友、同學出現,就湧上前持刀亂刺。這場險些釀成三條人命的案件,起因竟然只是他們不滿那個被打的女同學在學校太高調。」

●少年犯罪共同點:無法產生同理、對暴力麻木

遺憾的是,該案件三條人命驚險撿回一命,但新北國三生證實宣告不治,引發各界痛心。不過根據戴志揚的紀錄,書中案件的9個人落網後,「還在警局內打鬧玩樂」,遭到警方訓斥也滿不在乎,直到被告知「殺人未遂」恐犯5年以上重刑時,才嚇得不停問,「不是只有傷害罪而已嗎?」

顯見這些分不清「傷害罪」和「殺人未遂罪」的孩子們,在此時期情緒性的衝動犯案,並未思考利弊得失與行為後果可能有多嚴重。

書中提到,衛福部、警政署、社福單位,都曾針對觸法少年的心理狀態做過深究,發現其特徵是,「已經無法對他人產生同理心」,感受不到受害者的痛苦,刀棍落在別人身上,自己無關痛癢,加上在網路及多媒體環境下,習慣了暴力場面,對於肌膚痛感與血腥感到麻木。

●學校「貼標籤」=把孩子推向深淵

不過影響這些犯罪少年的原因,他認為還有兩個關鍵因素,其一是「家庭」,尤其台北市政府曾針對學生調查,「子女心目中的幸福是什麼?」結果顯示出,父母能抽出時間陪他們吃飯、聊天,適時傾聽和協助,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寶貴也最值得珍惜的事。

另一個關鍵是「學校」,戴志揚說,在校園裡最傷孩子的一件事就是「貼標籤」,一旦有孩子被強迫分類,等同公開宣示「自己不被學校及師長認同」,自然會去選擇幫派,或是其他同溫層同儕的認同,「學校豈不是成為間接將孩子推入犯罪深淵的推手?」

他認為,當大人們不斷討論在這個險惡的社會中,該如何自保與教導孩子自保時,不妨回頭想想,激使孩子產生暴力傾向及行為的成因,從多面的角度關心周遭的孩子們。

你可能也想看

犯罪主角從黑幫惡煞➝無助少年!27年社會記者顫抖:什麼原因變了

國三割頸案「乾兄妹」早就被寫進書中!轉學前把人當布偶打還拍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