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自從12月起,台台(台灣大哥大、台灣之星)及遠亞(遠傳、亞太)合併基準日通過後,台灣電信業者正式進入「三國時代」,儘管近日資費大戰已悄然開打,但電信三雄都認為「品質將遠勝於價格」競爭,尤其是5G時代來臨,要怎樣「有感飆速」,必須搭配所在環境、使用頻段等條件,才能成為選擇網路服務的依據。對此,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合併後,在將5G黃金頻段(3.5GHz)整併後,將擁有100MHz的資源,成為電信三雄中擁有最大頻寬5G黃金頻段的業者。此外也使用DSS動態頻譜共享技術,將700MHz的關鍵低頻一併運用在5G中,擴大了5G的涵蓋效率。但高頻、低頻、頻段、頻寬又是什麼意義,怎麼搭配才會得到最有感的飆速呢?
▼5G時代來臨,消費者想要「有感飆速」必須了解頻段、頻寬等用語背後代表的意義。(資料照/記者周宸亘攝)
消費者在選擇資費方案時,除了價錢是一大考量外,在現在居家辦公、影音當道的時代,往往會因為想讓工作、生活變得便利等需求,選擇高速度的網路方案,而影響網路速度快慢,有非常多的因素,包括手機、業者所擁有的網路資源、所在位置、同時使用的人數、申請的資費方案等。而其中在網路資源對「速度」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主要就在「頻率」與「頻寬」這二項關鍵因素上。
不同頻率有不同的特性,高頻的特性就是容量大,可以同時容納很多用戶上網,但缺點就是涵蓋的範圍比較小、穿透性比較差,所以各業者常常都把高頻拿來在都會區使用;而低頻的特性是同時可以容量比較小,但訊號可以傳得比較遠,穿透性佳,所以常常會把低頻拿來在郊區使用。一段頻率就稱之為頻段,而擁有不同的頻率的頻段資源,就會讓業者的佈建策略有所不同。以台灣大哥大和台灣之星的合併為例,兩家業者在5G都擁有3.5GHz和28GHz的頻段。4G的網路中原本台灣大哥大擁有700MHz、1800MHz、2100MHz的頻段,而台灣之星有900MHz和2600MHz的頻段,所以在合併之後,台灣大哥大就擁有業界最多樣的頻譜資源。
對此,台灣大哥大在手機終端設備的支援度最佳,在基站的佈建策略上,相對會更佳的彈性和靈活。目前台灣大哥大就把關鍵的700MHz低頻透過DSS(動態頻譜共享技術)應用在5G上,延伸5G的涵蓋,達成了高頻(3.5GHz)和低頻(700MHz)交互應用,同時顧及速度與涵蓋。未來也可以將其他4G的頻譜進行重耕(refarming),對台灣大哥大網路來說,有很大的運用彈性。
市面上常常有人討論,5G的二種頻段3.5GHz和28GHz那一種好用? 回到前面所談的頻率特性,28GHz雖然在容量上可以同時裝下更多同時使用的用戶,但是因為涵蓋的範圍小,且穿透率極差,容易受到建築物甚至人體阻隔影響而快速衰減,可能轉個身,或是隔著一片玻璃窗就沒有訊號了,再加上終端設備支援度不高,所以28GHz目前很難在消費者端普及,在5G先進的韓國都直接放棄這個頻段的使用了。
▼高頻段並不代表一定提供高速度可以同時容納很多消費者,低頻段的物理親民性穿透特性反而可以讓消費者更直接感受「有感」收訊。(資料照/記者周宸亘攝)
至於頻寬,就像是馬路大小,頻寬越寬就代表馬路越寬,汽車在上面就比較不容易塞車,可以跑得更快更順。頻寬也是會直接影響到則就是資料數據傳輸的速度之一,以3.5GHz頻段舉例,在前幾年3.5GHz頻段的頻寬競標完後,中華電信、遠傳、台灣大哥大及台灣之星分別拿到90MHz、80MHz、60MHz及40MHz(亞太電信並未競標),因此在合併案通過後,只要在基礎建設、硬體更新等等的整合完善下,台灣大哥大(60MHz+40MHz)將會在3.5GHz的頻段中擁有最大頻寬,以100MHz的數字超越中華電信、遠傳;同時對於一般的消費者、中小型的企業用戶來說,3.5GHz就已經是足夠使用的頻段,因此若想要網速有感,並不需要追求尚無建設的高頻段的迷思,選擇目前已有建設對的頻段,再加上最高的頻寬,在NR CA的技術下,將會成為有感體驗5G飆速的最佳選擇。
看完了上述解釋,其實只要記住「高頻段≠高速,必須在較嚴格的環境才會達到最佳體驗可以同時容納比較多的用戶」、「低頻段穿透率佳、涵蓋率廣,適合一般消費者」、「頻寬的大小會影響代表數據傳輸速度的快慢」這幾個要點,就可以輕鬆判斷自身需要,來選擇適合的5G方案,對於小資族群、居住在都會區的消費者來說,不需要等待目前並無建設的一味追求28GHz頻段的5G方案 選擇業界最大5G 黃金頻段的消費者,反而是像台灣大哥大在3.5GHz頻段擁有最大頻寬,才會是最聰明的選擇方案。
▼台台合併後,台灣大哥大將在3.5GHz擁有最大頻寬,成為電信三雄之冠。(圖/台灣大哥大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