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上):西藏4000年前「神話時代」人類足跡

2023年12月31日 17:00

▲浙江湖州毘山先秦文化遺址。(圖/翻攝浙江日報)

▲浙江湖州毘山先秦文化遺址。(圖/翻攝浙江日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歲末年終,《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中國大陸2023年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主要集中在夏商周三代前後及先秦以前的古人類歷史遺跡,最早可追溯到在青藏高原上的人類史前洞穴,距今約4千年,甚至更早出土的古物超萬件,證明當時在青藏高原已有人類居住。

(十)浙江湖州毘山遺址:晚商高等級建築群

毘山遺址位於湖城龍溪港東岸毘山腳下,面積約100萬平方公尺,最早發現於1950年代,是浙江先秦時期最具研究價值的遺址。考古人員陸續在此採集到卜骨、卜甲、銅器、玉器等重要文物,先後進行6次發掘,發現「毗山大溝」、崧澤至良渚文化的土台和墓葬群等。

就在2023年10月,大陸考古專家首次對外界公布,發現4座基槽式房址和7處建築基址,其中,建築基址6最為完整,由三排主柱和一排廊柱組成。令人震撼的是,在建築基址群1,發掘出幹欄加土築高台建築組合遺存,面積約3400平方公尺,高台建築由人工堆築而成,面積約628平方公尺,推斷應是禮制禮儀的重要場所,也是南方地區同時期所見規模最大的同類建築遺存。

▲湖北荊門熊家嶺水壩遺址。(圖/翻攝上觀新聞)

▲湖北荊門熊家嶺水壩遺址。(圖/翻攝上觀新聞)

(九)湖北荊門屈家嶺:5100年「史前水壩」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發現。該遺址自1950年代起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從2015年至今由湖北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進行持續性考古工作。

研究發現,屈家嶺遺址群東北部的熊家嶺有一片完整的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距今5100年的熊家嶺水壩土築而成,連接南北兩端山體,現存壩頂高約2公尺、寬約13公尺,壩底寬約27公尺,南北長約180公尺。

水壩東側為蓄水區,與自然崗地合攏面積約19萬平方公尺;西側為灌溉區,約8.5萬平方公尺,植物考古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這座史前水壩也是大陸迄今發現最早的水利設施。

▲甘肅禮縣秦代大型禮制建築群復原圖。(圖/翻攝台海網)

▲甘肅禮縣秦代大型禮制建築群復原圖。(圖/翻攝台海網)

(八)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秦代大型禮制建築群

甘肅禮縣以「禮」為名,也是秦人最早都邑所在地,曾因發現「秦公墓」而聞名。禮縣四角坪遺址經過專家經年研究,逐漸還原出以中部大方形夯土基台、四周附屬建築及四角曲尺形附屬建築組成的大型禮制建築群。

值得注意的是,遺址內由密密麻麻鵝卵石砌成的散水如同數條小徑,還有雲紋瓦當、繩紋板瓦、回紋地磚散落滿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透露,「這些雲紋瓦當和秦始皇帝陵園外城東門遺址出土的瓦當基本一致,說明該遺址和秦始皇帝陵園修建年代相近。」

中部夯土基台還有座神秘「半地穴」空間,種種跡象顯示可能是一座「水池」,但中間被竪井狀大坑破壞。外界分析,秦人尚水德,這處蓄水裝置恰巧在整體建築中心,推測整個建築群或為秦人祭祀「水德」的場所。

▲西藏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內的岩畫。(圖/翻攝新華視點)

▲西藏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內的岩畫。(圖/翻攝新華視點)

(七)西藏梅龍達普洞穴遺址:距今4000年前「遠古神話」時代古人類

西藏阿里地區在2018年發現一處保有豐富古人類文化遺存的梅龍達普史前洞穴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也就是在中原地帶已經產生的伏羲、女媧,蚩尤,黃帝等「遠古神話」時代,青藏高原上也出現股人類生活的紀錄。

該遺址由兩個獨立洞穴組成,其中,1號洞規模巨大,面積達1000餘平方公尺,2號洞面積約250平方公尺。洞穴內外發現許多兩種系統的文物,一種為利用燧石等優質材料製作成的細石核、剝取細石葉和加工端刮器等,與陶片共生;另一種則是使用板岩、角頁岩生產石片和工具。

除豐富的文化遺物和動物骨骼外,在洞內還發現有以紅色赭石繪制的岩畫,岩畫以幾何紋為主,包括整齊的竪條紋、人形輪廓、手掌以及太陽等紋飾。

▲陝西清澗寨溝遺址內的祭祀溝。(圖/翻攝新華網)

▲陝西清澗寨溝遺址內的祭祀溝。(圖/翻攝新華網)

(六)陝西清澗寨溝遺址:「9座貴族墓地」陝西最大規模商代聚落

陝西榆林市清澗縣解家溝鎮寨溝村位於黃土高原核心地帶,此處發現大面積夯土建築、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灰坑、陶範等不同遺存,散布在相鄰的11座山丘上,是黃土高原上中心聚落典型「多峁一體」的特徵形象。

遺址內發現9處高等級貴族墓地,包括3處共7座「甲」字形方國一級大墓,出土大量青銅車馬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等,與殷墟上層階級物質文化相同,反映出黃土丘陵區與商王朝間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