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和龍大洞。(圖/翻攝延邊晨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歲末年終,《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中國大陸2023年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主要集中在夏商周三代前後及先秦以前的古人類歷史遺跡。除夏商周及更早的人類遺跡外,兩艘明代沉船遺跡的文物取得,使得南海考古翻了一頁新篇章。
(五)吉林和龍大洞遺址:東北亞最早使用黑曜石製作石器遺址之一
和龍大洞遺址位於吉林和龍市崇善鎮大洞村,坐落在長白山東麓的玄武岩熔岩台地上,分布範圍超過4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50萬平方公尺,是大陸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該遺址自2021年起進行連續三年考古挖掘,出土石製品及動物化石近2萬件。
大洞遺址在距今5萬年地層中發現數量豐富、保存良好的動物化石;距今2.8至2.4萬年地層中發現東北亞最早採用壓制剝片的細石葉技術產品,就地取材使用黑曜石製作,進一步證明長白山區是東北亞細石葉技術起源的關鍵區域。
▲廣東清遠英德岩山寨遺址。(圖/翻攝人民資訊)
(四)廣東清遠英德岩山寨遺址:嶺南新石器晚期至商周聚落遺址
位於廣東清遠英德市青塘鎮欖村的岩山寨遺址發現於2017年,經過考古人員研究,岩山寨遺址發現墓葬、灰坑、灰溝、柱洞、灶、燒土坑等重要遺跡,出土陶器、磨製石器、玉器、青銅器、人骨及植物遺存等3000餘件文物。
該遺址是迄今嶺南地區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中心聚落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葬制習俗、石峽文化傳播至石峽文化與良渚文化互動等,對考究嶺南文明起源空白部分提供補充。
▲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兆域出土的金覆面(面具)。(圖/翻攝)
(三)鄭州商都遺址:早於殷墟王陵的中國最早貴族墓地
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自2021年起進行考古工作,直至2023年,發現一處商代中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這座大型墓地距今約3400年,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公尺,由兆溝、出入墓地的通道、墓葬、祭祀遺蹟等組成,結構清晰,功能明確,具有兆域(大型墓葬地)的整體性、系統性。
兆域內已發現墓葬20座、祭祀坑9座,出土文物包括扇貝形金覆面、綠松石、青銅器、玉器等。新發現的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是目前大陸發現時代最早的兆域,為殷墟王陵東西並列方形兆域的來源提供直接證據。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圖/CFP)
(二)浙江餘杭良渚古城遺址:遺址群350多處點位調查全部完成
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位於浙江杭州市西北25公里處,經歷多年多輪次的發掘,良渚古城遺址2015年發現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直至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至2023年,考古單位對北村、鳳凰山、南王廟等良渚早期遺址進行發掘。
過程中,在北村遺址考古發現8座貴族墓葬,出土玉器佔整個遺址的95%。其中,M106為良渚早期女性墓,出土隨葬品72件,含玉器66件,為北村發現等級最高的墓葬。玉器有冠狀器、玉璜、龍首鐲、玉鐲、玉蟬、玉圓牌、錐形器、隧孔珠等,均為透閃石質。
此外,良渚遺址最具價值性的水利建設,包括早期的山塘、陂塘類外圍水利設施以往在大陸相關考古研究中發現較少,這類設施與早期聚落規劃具有重大關聯性,成為水利考古研究指標性行動。
▲南海一號沉船處附近的瓷器。(圖/翻攝文博中國)
(一)南海兩艘明代古沉船:撈出超10萬件陶瓷器和原木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及二號沉船是在2022年由「深海勇士」號科學研究潛水器發現,一號船文物以陶瓷器為主,散落範圍達上萬平方公尺,數量超過10萬件;二號沉船則發現大量原木,也是大陸首次在1500公尺深海處發現明代沉船。
經考古研究發現,一號沉船年代大致在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至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瓷器為主,推測路線是由福建或廣東出發,欲前往麻六甲等貿易中繼點的民間商船。
至於二號沉船位於一號船遺址東北約12浬處,核心區發現大量排列整齊、擺放有序的原木。年代大約在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至1505年),推測是從麻六甲等海上貿易中轉站出發,欲運載烏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用商船。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