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將決定關鍵的經濟發展方向,左起柯文哲、侯友宜、賴清德。(組圖/路透)
記者張寧倢/編譯
日經亞洲(Nikkei Asia)10日刊載社論,以「台灣大選將代表著經濟的十字路口」為題指出,台灣長期前景將取決於3位總統候選人的路線,決定是否深化兩岸關係或與美國靠得更近,賴清德盼維持投資地域多元化;侯友宜主張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柯文哲某種程度上介於兩者之間,路線對選民而言或許不夠清晰。
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駐香港的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Alicia Garcia-Herrero在日經亞洲撰文指,台灣出口、薪水與股市表現都在上漲,導致經濟成為這屆大選的次要議題,然而,台灣短期經濟前景雖然十足樂觀,但長期展望將取決於3位候選人的主要競選議題的關鍵結果:台灣是否應該深化與中國的關係,或與美國和其他合作夥伴靠得更近?
▲文章提到,侯友宜將持續與中國發展經濟合作。(圖/記者呂佳賢攝)
執政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期望維持貿易與投資地域多元化的策略;反對黨國民黨與其候選人侯友宜則希望在過去與中國簽訂的經濟合作協議基礎上,繼續發展兩岸經濟合作;第3位候選人、台灣民眾黨創黨者柯文哲某種程度上介於兩名競爭對手之間,但對選民而言可能不夠清晰,或許是導致了他最近幾周似乎失勢的原因。
▲文章指出,柯文哲的經濟發展路線對於選民而言可能不夠清晰。(圖/記者李毓康攝)
相較之下,3位候選人的社會與勞工政策非常相似,都傾向於透過提高最低薪資或其他方式來強化保護弱勢群體。另外,工業與能源政策更有趣。柯文哲強調台灣經濟發展過度集中於半導體單一產業,但侯友宜似乎希望對半導體業提供更多支援。
▲賴清德能源政策在文中被提及。(圖/路透)
在能源方面,賴清德堅持核電不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一部分。但考量台灣在加速採用再生能源上遇到的困境,具諷刺性地,他的做法歸根究底會讓台灣對中國煤炭的高度依賴維持更久。
文中指出,2023年經濟放緩似乎未對民進黨造成太大影響,部分原因是消費彈性與勞動市場強勁。不論哪一方勝選,隨著今年出口再次加速成長,以及選後政治不確定性減弱,短期內都可以搭上經濟順風車。但問題仍在於,台灣新任領導人是否會將經濟重心轉向西方、中國或是其他方向。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