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莎士比亞對操縱民意和民意反轉有透徹的了解。(圖/公共版嚾圖片)
記者朱錦華/特稿
每逢大選的時候,都會有人說:「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近代以降,教育普及,民智漸開是事實。然而歷來的選舉結果告訴我們,選民是很容易受言論操縱者影響的,即所謂「帶風向」。幾乎每個選民都認為自己很理智,做出的選擇最正確。選後往往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於是,後來就有了「投票是感性(大於理性)的行為」這種說法。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他的多部戲劇裡,都有寫到大眾的情緒和抉擇容易受到操縱的例子,描寫更是入木三分。莎翁並非心理學家或政治學者,但是他洞悉人性,更了解「政治操作」。以下三個例子,可見莎翁對操縱民意和民意反轉,是如何的了解透徹。
▲ 許多人說,投票是感性大於理性的行為。(示意圖/記者白珈陽攝)
一,《考利歐雷諾斯》(The Tragedy of Coriolanus)。
它是莎士比亞晚期作的歷史劇,描寫羅馬共和時期,貴族將軍考利歐雷諾斯因為戰功赫赫,當選執政。但依照慣例,他必須獲得民眾的認可。然而他高傲、自負的性格得罪了兩位護民官佛留特斯(Sicinius Vellutus)和布魯特斯(Junius Brutus)。兩人使出詭計,說服考利歐雷諾斯穿上粗布衣服,上街向民眾「拜票」。
但這位將軍既驕傲又不善言辭,在兩位護民官挑撥下,「碎嘴」、挑剔又善變的民眾嫌他姿態太高、不夠「親民」。將軍被激怒了,最後他非但當不成執政,還從民族英雄變成被流放者。最後他憤而投向敵營,反攻羅馬,促成了他的個人悲劇。此劇預示了日後政治人物重視「親民」、「拜票」行為之必要,也揭櫫了政治的無情、以及英雄可以瞬間變成叛國者的命運嘲諷。
二, 亨利五世(Henry V)
這齣曾多次被拍成電影的名劇,當中最經典的一幕,無疑是在關鍵性的「阿金庫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 開打前,亨利國王對膽怯的子弟兵發表的一 篇激勵軍心的演說。面對法、英軍力眾寡懸殊,英軍本來士氣十分低落,但亨利動人的演說大大鼓舞了全軍士氣。例如他說:「我們雖是少數,卻是幸運的少數。我們是一支鐵桿兄弟的隊伍」(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又說這一天的光榮,會讓他們的後代子孫永遠傳誦,而「無緣參加此役的英國同胞,將後悔一輩子!」
▲ 肯尼斯布萊納詮釋的《亨利五世》。(圖/劇照)
《亨利五世》展示了演說的動人魅力。所以,後來每逢選舉,必然會有參選人在造勢現場演說的戲碼。他們跟亨利國王同樣的期待:一場演說可以扭轉一場戰爭(選戰)的成敗。
三,朱利阿斯.西撒 (The Life and Death of Julius Caesar)
劇名所指即俗稱的「凱撒大帝」( 事實上凱撒生前並未稱帝)。故事描述羅馬共和末期,元老布魯特斯(Marcus Brutus)與凱西阿斯(Gaius Cassius) 因為目睹凱撒稱帝的野心日漸熾熱,於是結合同夥,於三月十五日在元老院合力殺死凱撒。除了這場刺殺大戲之外,同樣精采的是接下來一幕:兩名「大咖」在凱撒遺體前向大眾發表的演說:布魯特斯直球對決凱撒手下大將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
▲畫家筆下凱撒被刺的一幕。(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前者首先登場。布魯特斯直陳凱撒久欲稱帝的野心;殺他是為了捍衛共和。劇中他更留下了一句永垂不朽的名言:「吾愛凱撒,吾更愛羅馬!」他的演說贏得了大眾一致的喝采。然而接下來安東尼更厲害。他以感性的修辭訴說凱撒是如何的功在國家、謙虛(曾婉拒稱帝)和疼惜窮人,然後更向大眾點出凱撒還在滴血的傷口(每個傷口都像一張淒慘的、無言的嘴) ,感動了現場每一個人。安東尼最後更放大絕:宣讀了凱撒的遺囑:說他贈予每一名羅馬公民75枚「德拉克馬銀幣」(Drachmas)。這時候,民眾全都瘋了,發起暴動將布魯特斯一夥「叛徒」逐出羅馬,最後爆發內戰。
莎翁透過這齣名劇向後世的從政者展示了如何掌控群眾(選民)情緒和欲望的技巧。一,後攻者比較有利;二,訴諸感性比訴諸理性更有用;三,利益仍是民眾念茲在茲的重點(儘管近世選舉顯示,它可能不是唯一的必殺技)。
莎士比亞(1564—1616)是伊莉莎白一世至詹姆士一世王權時代的人,對民主選舉沒啥概念。他筆下的民眾多是粗鄙、愛「碎碎念」、反覆、善變、缺乏中心思想的人。但是這些人性至今天依然在許多選民的血液裡流動著,也往往影響最後選舉結果。不勞專家們費心解說,「民意如流水」,莎士比亞幾百年前早就知道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