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棘皮動物5大綱。(圖/海洋保育署提供,下同)

記者郭世賢/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臺灣北部海域進行了一項長達一年多的棘皮動物資源調查,成功鑑定出57種棘皮動物,其中有9種是該區域的新發現。這些動物包括本氏海齒花、紅滑皮蛇星、脊背壺海膽、心形海壺、灰蛇錨參、黑乳參、糙刺參、錦疣蛇尾和花棘刺蛇尾,其中黑乳參最罕見。提醒民眾在從事海域休憩活動時,不要隨意觸摸及捕捉,一起守護海洋資源。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岸潮間帶與亞潮帶之棘皮動物分布狀況。

海保署指出,這項調查是由海保署與台灣珊瑚礁學會團隊共同合作,自2022年6月起,針對北海岸到東北角海岸潮間帶和亞潮帶設置24個調查測站。本次調查共鑑定出57種棘皮動物,新發現9種,包括本氏海齒花、紅滑皮蛇星、脊背壺海膽、心形海壺、灰蛇錨參、黑乳參、糙刺參、錦疣蛇尾和花棘刺蛇尾,其中黑乳參在臺灣海域相當罕見,以前只在臺灣墾丁南灣與澎湖南方四島有極少數的分布紀錄,且在華盛頓公約(CITES)列於AppendixⅡ,顯示需要管制交易以避免影響到永續生存。

海保署表示,此調查還揭示了棘皮動物分佈狀況,在海岸潮間帶測站中相對較為貧乏,鑑定出4綱9種。但在亞潮帶測站物種較多,鑑定出5綱55種,包含海百合主要零散分佈在海流較強的區域,而海星主要棲息在礁岩上,海膽則是北部海岸優勢的棘皮動物,常見的種類族群數量多且穩定。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本氏海齒花為海蕨科的大型海羊齒,完全伸展幅長可達30公分。

海保署提醒大眾,在海域遊憩時,請不要捕捉和干擾棘皮動物。這些棘皮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中大型海參是海底的清道夫,有助於維持底棲環境品質。同時,呼籲在挑選年菜佳餚時,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永續海鮮,以保護海洋資源。

【棘皮動物小辭典】

棘皮動物是具有悠長演化歷史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從前寒武紀的化石紀錄即可觀察到類似棘皮動物構造的痕跡。現生的棘皮動物包括海星、海膽、蛇尾(陽燧足)、海參及海百合等五個綱。從拍浪的潮上帶,到暗無天日的深海;從赤道熱帶珊瑚礁,到極區的冰冷海水,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棘皮動物的身體構造呈現特殊的五輻對稱,在動物界中獨樹一格;在其外皮層之下,有方解石碳酸鈣成份的棘刺、骨針、或是外殼,這也是牠們「棘皮」名稱的由來。

棘皮動物少數種類也常被作為漁獲撈捕食用。近年因為棲地侷限、破壞或喪失,加諸過度商業利用,導致野生族群數量迅速縮減,其中黃乳海參(Holothuria fuscogliva)、黑乳參(Holothuria nobilis)、惠氏海參(Holothuria whitmaei)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需要管制交易以避免影響到永續生存的保護對象。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紅滑皮蛇星是臺灣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蛇海星科種類,體表呈鮮紅到黃白色。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脊背壺海膽屬壺海膽科,體殼呈長橢圓形,反口面後方中央的體殼隆起。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心形海壺屬壺海膽科,表面覆滿短毛狀的棘刺,棘刺長度幾乎一致。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灰蛇錨參屬錨參科,體型呈細長的蛇狀,體長可達2公尺。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黑乳參屬於大型海參,活體全身黑色,腹面色澤較淺。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糙刺參屬刺參科,體色呈黃綠色,體長可達30公分。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錦疣蛇尾屬刺蛇尾科,為極小型的蛇尾類。

▲海洋保育署調查棘皮動物 北部海域新發現9種生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花棘刺蛇尾屬刺蛇尾科,成體直徑可達14至16公分。

►聽Podcast #我在案發現場

【更多新聞】

►春節將至傳統市場湧人潮 基隆增派警力加強交通疏導

►春節強力展現查緝不法決心 基隆關與海巡「岸海聯合威力掃蕩」

►海景第一排!饗賓開進基隆港 兩大品牌2/1進駐好食城

►東岸商場產權確為基隆市府所有 謝國樑:如期點交維護合約精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