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譚》的阿拉伯原文書其實沒有「阿拉丁、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圖/賴慈芸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或譯《一千零一夜》)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故事,〈阿拉丁〉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更聞名全球。但學者研究指出,阿拉伯原文並沒有上述這兩個故事,最早出現在法國東方學家加朗(Galland)的法譯本,近年研究資料顯示,加朗採用敘利亞青年狄亞卜口述故事,才讓《阿拉丁》成為暢銷國際故事;更特別的是,原始故事中的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
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膾炙人口,更因〈阿拉丁〉屢屢被改編為電影或動漫而成為焦點,但大家熟知的故事可能並非阿拉伯原汁原味。根據台師大翻譯研究所教授賴慈芸研究,《天方夜譚》從1900年開始有中文譯本,但這些譯本都不是由阿拉伯文直譯,而是由英文轉譯,證明加朗法譯本的各種英譯版本,才是20世紀前半葉各種中文譯本的主要源頭。
賴慈芸說明,根據目前資料,在《天方夜譚》故事集中,〈阿拉丁〉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這兩個代表性的故事,一開始就只出現在加朗的法文譯本(1717)中,阿拉伯原文的各種版本都沒有這兩個故事。在1839年時,東方學者雷恩聲稱加朗不夠忠實,推出他從阿拉伯文直譯的英譯本,自然也沒收錄這兩個故事。
至於〈阿拉丁〉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這兩個故事從何而來?賴慈芸指出,其實是加朗根據敘利亞的手稿,再加上敘利亞青年合納‧狄亞卜(Hanna Diyab)口述的一些故事,包括膾炙人口的〈阿拉丁〉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最後集結成加朗版的《天方夜譚》,也是目前的世界主流。而且原始故事中的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
▲《天方夜譚》原文書沒有「阿拉丁」。圖為1903年奚若譯的《天方夜譚》,譯序中說譯自冷氏(Lane),並非事實。(圖/賴慈芸提供)
賴慈芸進一步說明,狄亞卜是加朗的朋友從敘利亞帶回巴黎的翻譯,為天主教徒,能說法文, 1709年與加朗認識,兩人共見面12次,口述16則故事,其中10則為加朗採用,包括〈阿拉丁〉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近年狄亞卜的回憶錄出土,證實加朗的說法。
由於狄亞卜口述的部分故事,賴慈芸表示,並未出現在當時任何阿拉伯文手稿中,而被稱為「孤兒故事」。但加朗的譯本充滿東方情調,敘事精彩,受到歐洲熱烈歡迎。當代學者柯尼浦(Christopher Knipp)以阿拉伯文本對照各英法譯本之後,宣稱加朗本「比原文更好看」,「堪稱西方世界中最歡樂、最有創意、最成功的翻譯。」
讀者迴響